我們都冤枉QLC了!看完秒懂
最近大家都升級了多大的SSD硬盤了?
由于去年NAND閃存價格由漲轉(zhuǎn)跌,SSD價格也應聲下滑,240/256GB容量的SSD甚至可以做到199塊,500/512GB容量的也能做到400塊以內(nèi),再也不需要用120GB容量的SSD硬盤緊巴巴地湊合用了。
隨著今年QLC閃存的量產(chǎn),NAND閃存的價格預計還會再跌50%,年底普及1TB大容量SSD有戲了。
在2019年,QLC閃存預計會占到市場產(chǎn)能的1/3左右,雖然還不會取代TLC的地位,但是今年QLC閃存勢必會在市場掀起一場波動。
因為份額不斷增加的同時,大家對QLC以及占據(jù)主流地位的TLC閃存其實還有不少誤解,以訛傳訛的信息會誤導不少小白玩家,比如我們之前文章中的評論區(qū)就有很多玩家對NAND閃存有諸多誤解,我們今天就打算著重給大家談談這些誤解了。
誤解1:QLC閃存P/E壽命只有500次,所以可靠性差?
圍繞QLC閃存爭議***的就是可靠性問題了,因為很多人了解過NAND閃存原理之后就知道NAND閃存有SLC、MLC、TLC及現(xiàn)在的QLC閃存了,這幾種閃存基本的特色及優(yōu)缺點大家也多少了解一了。
正常來說性能&可靠性是SLC>MLC>TLC>QLC,價格的話則是反過來QLC***,SLC閃存是最貴的,所以目前SLC閃存基本上消失了,不論消費級還是企業(yè)級應用中都少見SLC閃存了。
由于技術原理所致,QLC閃存確實存在先天性的可靠性降低問題,具體到指標上就是P/E擦寫次數(shù)不斷下降,SLC閃存的P/E壽命高達1萬到10萬次,MLC閃存之前也有5000~1萬次的壽命。
到了TLC時代就剩下3000次左右,QLC更差,是500~1000次,所以大家就會認為QLC的可靠性很差了。
對于P/E次數(shù),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P/E次數(shù)并不是固定的,隨著技術的提升及NAND閃存的改進,P/E次數(shù)是會變化的,而且是往好的方面提升,壽命是會增加的。
QLC閃存500次的說法最早源于前幾年東芝QLC試驗中的數(shù)據(jù),不過去年美光發(fā)布企業(yè)級QLC硬盤時,給出的P/E次數(shù)是1000次。
退一步說,即便QLC閃存真的只有500次P/E壽命,以1TB容量的硬盤為例,每天日常使用的寫入量大概是20GB,再夸大一點算作50GB,寫入放大率也往大了算,算作2.0,那么1TB容量的QLC硬盤可以使用的時間=500x1000/(2x50x365)=13.7年。
對寫入量多的人來說再翻倍到100GB每天,那么也能用7年左右,這已經(jīng)遠遠超過普通SSD硬盤的質(zhì)保時間了。如果是2TB的SSD,那可用時間更是要翻倍了。
只算P/E次數(shù)的話,其實500次已經(jīng)足夠很多人用了,別說現(xiàn)在的QLC實際能達到1000次水平了。不過大家擔心的問題除了P/E次數(shù),還有就是寫入大半容量之后,SSD掉速以及空間不足導致的頻繁擦寫特定區(qū)域的問題。
誤解2:如果已經(jīng)寫入80%固定文件,是不是剩下的20%會被不斷擦寫從而提前損壞?
坦白說,都9102年了還有人擔心SSD硬盤會笨到“”逮住一只羊薅羊毛,這種觀念還真讓人有點意外。
因為早在SSD硬盤發(fā)展初期,這個問題就被主控、算法解決了,這么多年不再重復提及是因為耗損平衡(wear-leveling)早已經(jīng)是SSD硬盤的基礎功能了。
即便你寫入了80%容量的數(shù)據(jù),剩下的20%空間也不會頻繁被寫入數(shù)據(jù),SSD主控依然會將數(shù)據(jù)輾轉(zhuǎn)騰挪,保證每個閃存核心都是差不多的寫入次數(shù)。
耗損平衡也會分為不同的技術類別,有靜態(tài)耗損平衡、動態(tài)耗損平衡之分,其中靜態(tài)耗損平衡效果是***的,不過具體使用哪種方案看主控的選擇了。
與之類似的還有垃圾回收、TRIM、壞塊管理、錯誤糾正(之前用ECC現(xiàn)在多是LPDC)等等,這些技術早已經(jīng)成為SSD硬盤的基本能力,資歷老的玩家可能還記得SSD硬盤以前連支持微軟TRIM都不一定做到,但是現(xiàn)在幾乎沒有不支持TRIM的SSD硬盤了。
誤解3:QLC實際壽命可能不到理論三分之一,廠商標稱的P/E次數(shù)會坑人?
前面已經(jīng)算過了,即便是500次P/E壽命,實際上也是足夠用很多年的,但是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商業(yè)公司為了騙人是什么敢說的,萬一他們說的P/E次數(shù)是坑人的呢,實際值不到理論值1/3的話,那我們豈不是要被騙了?
這個朋友的擔心不無道理,廠商為了利益有騙人的動機,但是另一方面廠商如果在這些數(shù)據(jù)上造假也會面臨嚴重的法律后果,所以不要動不動就陰謀論。
實際上廠商公布出來的P/E壽命是他們承諾的***值,遠不是NAND閃存的真正壽命,換句話說真正的壽命只會比標稱P/E值更高,有的時候還會高出很多。
SSD硬盤的實際P/E壽命高于標稱值早就不是新聞了,前幾年就有過很多類似的測試了,在20nm MLC時代,Anandtech網(wǎng)站就以英特爾335系列SSD為例做過測試,當時標稱的P/E值大概是3000次,實際模擬測試之后P/E次數(shù)超過6000次了,而且SSD依然在正常使用中。
影馳公司前不久也公布過一項測試,他們在One系列240GB硬盤上做的耐久度測試達到了715.5TB,換算下來P/E次數(shù)達到了大約3000次,這是一款3D TLC閃存的硬盤,標稱P/E次數(shù)大概是2000次左右,壽命高出50%以上。
誤解4:QLC閃存會取代TLC,TLC/MLC閃存消失
從之前的發(fā)展過程來看,MLC閃存取代了SLC閃存,TLC閃存也取代了MLC,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市場上份額***(超過50%了)的NAND類型,現(xiàn)在QLC閃存出現(xiàn)了,很多人認為QLC閃存會取代TLC閃存,以為也會重復這個過程,但實際上并不是,QLC閃存即便大規(guī)模應用了,也不會取代TLC閃存,更不會取代MLC閃存。
這是QLC閃存的特性決定的,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jīng)解釋過了,NAND廠商目前對QLC閃存的定位是取代HDD機械盤,而非TLC閃存。
大家可以注意下,不論美光、英特爾還是東芝、西數(shù),首發(fā)QLC閃存的時候都是把QLC閃存用于企業(yè)級市場的,消費者反而是后推出的,這點跟之前并不一樣。
這次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就是因為NAND廠商把QLC閃存的硬盤定位于大容量數(shù)據(jù)盤,取代的是企業(yè)級中HDD硬盤的地位。
如上圖所示,企業(yè)級、數(shù)據(jù)中心市場對硬盤陣列的容量、性能、功耗乃至空間的要求夠很高,如果是HDD硬盤,需要12塊8TB硬盤才能組成100TB級別的陣列,多盤并行的速度有3000MB/s,但是隨機性能就只有2K IOPS,待機功耗高達96W,而且12個硬盤占據(jù)的空間也很大。
一旦換成QLC閃存,單盤容量就可以做到100TB(暫時還不行,但未來一兩年就可以了),速度也有3000MB/s,而且隨機性能高達50K IOPS,是HDD硬盤的25倍,同時功耗低至0.1W,占用空間也會大大減少。
這只是一個例子,但已經(jīng)說明了QLC硬盤的定位,那就是取代HDD硬盤而非TLC/MLC硬盤,因為QLC的容量、成本是其***優(yōu)勢,連續(xù)性能不一定比HDD高很多,但隨機性能依然是秒殺HDD硬盤的存在。
未來消費級市場上也是如此,QLC閃存可以輕松作出廉價的大容量數(shù)據(jù)盤,由于先天特性限制,QLC硬盤的寫入速度不會很高,非緩存狀態(tài)下真實寫入性能可能也就100-200MB/s,沒比HDD好多少。
但隨機性能依然遠勝HDD硬盤,而且容量也達到4TB以上,日常使用中用作數(shù)據(jù)盤也足夠了,擔任系統(tǒng)盤的則是PCIe通道的MLC或者TLC硬盤,也就是說未來大家的硬盤系統(tǒng)是QLC、TLC/MLC共存的,不是取代,而是互相協(xié)作,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
誤解5:SSD硬盤一代比一代爛,性能在倒退?
從SLC、MLC到TLC、QLC,由于技術原理的限制,不同類型的閃存性能、可靠性確實是在下降的,但是綜觀SSD硬盤以及NAND閃存這10年來的發(fā)展,不說容量越來越大,性能、可靠性、性能實際上是在不斷提升的,這聽上去讓部分玩家不滿意,但這是事實。
從SLC到QLC,這些升級過程其實是不同類型的選擇,并不能稱之為技術上的倒退,大家更應該看到的是當年做SLC是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只能做到SLC的水平,技術不斷進步了才有可能做出來MLC、TLC再到今天的QLC。
QLC在容量增加、成本降低的同時,技術上的缺陷就是性能(相對)降低了,但是絕對性能是在不斷增長的。
舉例來說,五年前三星的主流SSD還是840 Evo,使用的是19nm TLC閃存,***容量120GB,讀取速度520MB/s,寫入速度410MB/,隨機性能是94K IOPS、35K IOPS。
如今SATA產(chǎn)品中,三星的新品是860 QVO,使用的是QLC閃存,***容量都是1TB,讀寫速度550/520MB/s,隨機性能97K、98K IOPS,而且起價也在120美元左右,算算這個提升是多大吧。
當然,SATA硬盤因為接口限制,讀寫性能是沒提升空間了,如果考慮到NVMe硬盤,三星970 PRO系列的硬盤讀取速度都達到3.5GB/s,寫入也有2.7GB/s,370K、500K的隨機性能更強大,性能比五年前的高端SSD強得多了。
對普通人來說,這么多年來NAND***的變化實際上是讓大家能夠承受得起容量越來越大SSD硬盤了,從當初核心容量32Gb到現(xiàn)在的512Gb甚至1Tbi,SSD的單位容量成本急劇下降,之前每GB價格高達10美元以上,現(xiàn)在每GB大概是0.1美元了,國內(nèi)差不多是1元/GB了,部分產(chǎn)品甚至能做到每GB不到7毛錢,白菜價了。
總結(jié):NAND閃存可靠性不是單一原因所致
對于NAND閃存的可靠性問題,這其實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多年來業(yè)界一直在討論SSD可靠性問題,SLC/MLC/TLC/QLC的類型區(qū)別確實是個主要因素,但可靠性從來不是單一因素所致的。
說MLC比TLC可靠、TLC比QLC可靠需要站在同一基礎上,但現(xiàn)實情況中真正影響NAND閃存可靠性的因素多了,原片、白片、黑片導致的差異其實比SLC/MLC/TLC/QLC大多了。
有關原片、白片、黑片的話題也是爭議很多了,這三者的區(qū)別簡單來說就是NAND廠商質(zhì)量控制要求不同的區(qū)別,原片有復雜、嚴格的測試流程保證質(zhì)量。
但是價格肯定是***的,白片價格便宜30%以上,但質(zhì)量可能有瑕疵,也可能運氣好不會遇到問題,而黑片就更沒法保證了,但是因為淘汰的邊角料更便宜,成本極低。
總之,今天說了這么多,主要是針對大家在NAND閃存認知上的一些誤解做個解釋,不論是TLC閃存還是QLC閃存,都經(jīng)歷過有關性能、可靠性及價格上的長期爭議。
如今QLC閃存受到質(zhì)疑只不過是在重復當年TLC閃存剛問世時的遭遇而已,并不新奇,希望大家不要被單一因素迷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