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發(fā)布《與AI共事》:被AI影響的不是程序員,而是銷售和媒體人!
微軟研究院發(fā)布了一份名為《與AI共事》的報告,發(fā)現(xiàn)知識工作、溝通和銷售類崗位,正處在被人工智能影響的最前沿。
圖片
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7.07935
研究團隊對20萬條匿名的Bing Copilot用戶對話進行了分析,從用戶意圖和AI操作兩個維度,評估AI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應用情況。
這些對話被映射到O*NET數(shù)據(jù)庫,這是美國對所有職業(yè)的標準分類工具,涵蓋每項工作的核心活動與職責。
圖片
研究劃出一個關鍵區(qū)別:用戶目標和AI行動并非總是一致。例如,用戶希望獲取信息,像記者或科學家,而AI給出的回應方式更像圖書管理員或客服人員。
在40%的案例中,用戶目標與AI執(zhí)行任務不重疊。這意味著,AI更多扮演“教練”或“顧問”的角色,而非直接取代人類。
也就是說,在多數(shù)場景下,AI并不是在做人的工作,而是協(xié)助人完成工作。
研究者指出,語言模型最常被用于三類任務:信息搜集、寫作與編輯,以及表達交流。這些任務的AI完成度高、用戶滿意度也高。
相比之下,數(shù)據(jù)分析、視覺設計等領域的表現(xiàn)則不盡如人意,而對于需要現(xiàn)實世界互動或體力參與的任務,比如購物、維修,AI能力則幾乎為零。
OpenAI新推出的ChatGPT Agent試圖填補這一差距,但尚未達到廣泛實用的程度。
銷售、傳媒、翻譯成最大“受益者”
微軟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AI適用度得分”(AI Applicability Score),結合使用頻率、成功率以及AI能完成任務的程度,來衡量各職業(yè)受AI影響的強弱。

注:計算職業(yè) i 在用戶目標下的AI適用性評分,基于任務重要性、用戶關注度及AI在相關任務中的表現(xiàn)。
得分最高的職業(yè)包括:翻譯、技術寫作者、記者與編輯、廣告銷售代表等語言密集型崗位。
這些職業(yè)有一個共同點:大量依賴語言、知識與溝通能力,而這正是生成式AI的強項。
IT崗位也得分較高,如數(shù)據(jù)科學家、CNC程序員等,說明他們也能從AI中獲益,但不是“最顯著”的那一批。。
圖片
圖注:這圖告訴我們:哪些工作任務在現(xiàn)實工作中很常見、用戶最關注、以及AI最常幫忙的。比如“獲取信息”和“對外溝通”是三方都高頻的任務,而像“修機器”這種,大家都很少提
而在得分最低的職業(yè)中,排名靠后的幾乎全是體力型職業(yè):看護、清潔工、技工、機械操作工等。
這再次印證一個事實:AI對腦力勞動的賦能遠大于體力勞動,至少在目前這個技術階段。
有趣的是,AI適用度與職業(yè)薪酬或教育水平幾乎沒有明顯相關性。雖然本科學歷的崗位略受影響更大,但這個差異極其微弱。
換句話說,AI沖擊的不是高薪或低薪工作,而是語言與知識密集型工作。
圖片
圖注:這圖對比了哪些具體任務在現(xiàn)實工作中常見、用戶最關心、以及AI最常做,比如“回答客戶問題”“提供信息”“撰寫文檔”等,是大家和AI都最常碰到的任務。
研究還展示了一份職業(yè)群體AI適用度表:銷售行業(yè)得分為0.32,IT行業(yè)為0.30,而醫(yī)療輔助類僅為0.05,清潔與維護類得分也不到0.1。
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AI并非只對科技或金融領域有用,它對語言密集、客戶導向的行業(yè)同樣具有變革性影響。
AI不是“替代者”,而是“增強者”
盡管AI展現(xiàn)出驚人的任務完成能力,但研究團隊強調,AI能力不等于自動化,不代表人類崗位就此消失。
相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AI的角色更像是助手、工具,或者能力增強器。
微軟研究員舉出ATM的例子:自動取款機曾被認為會取代銀行職員,但實際上,它只是改變了銀行工作方式,并催生了新的職位與服務模式。
從Copilot的使用數(shù)據(jù)來看,用戶的意圖和AI的回應之間,往往存在互補而非替代關系。
當用戶希望“獲取信息”時,AI卻提供了建議與判斷;當用戶要求“寫報告”時,AI會結合格式、邏輯、風格進行完善。這是一種人機協(xié)作的工作模型。
研究者指出,真正能從AI中受益的,是那些懂得利用AI來擴展思維和技能的工作者。
而非那些簡單地試圖“讓AI替我干活”的人。
當然,該研究局限于美國境內(nèi)的Copilot用戶數(shù)據(jù),未涉及其他平臺或國家。同時,像家務勞動等非正式工作,也不在研究范疇內(nèi)。
但即使如此,這項研究依然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AI對工作方式的影響是結構性的,而非邊緣性的。
圖片
注:用戶更常讓AI幫忙買東西、查資料、做體力活;而AI更常主動教別人怎么做事,比如培訓、指導、講解安全規(guī)則
未來幾年,那些熟練使用AI輔助工具的寫作者、銷售人員、客服專家,將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生產(chǎn)力。
而那些完全忽視AI工具存在的人,將逐漸在職場中邊緣化。
這不是取代,而是一種“技能門檻的重新劃線”。
當AI成為每個人的“第二大腦”,問題不再是“它會不會取代我”,而是,“我是否學會讓它為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