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摘套内射激情视频,久久精品99国产国产精,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中文在线中文a,性爽19p

Neuralink二號患者已植入,數億人將實現心靈感應?馬斯克驚人計劃曝光

人工智能 新聞
馬斯克激動宣告,Neuralink已為第二位人類成功植入腦機接口,400根電極一切順利。最新播客采訪中,馬斯克帶著核心團隊揭秘了Neuralink團隊工作,以及與人類未來的暢想。他表示,今年還將完成8次植入。

首位植入Neuralink芯片患者,已實現意念操控,機械飛升。

馬斯克再次興奮地表示,Neuralink已成功為第二位患者裝上了腦機接口,用400個電極工作,一切非常順利。

圖片

首位患者Noland僅靠思想控制電腦下國際象棋

這是上周五(當地時間),馬斯克帶著自家核心團隊以及首位患者Noland Arbaugh,在著名科技主播Lex Fridman的播客中,發(fā)表的言論。

全程8.5個小時的對談,信息密度極高,充滿了馬斯克一貫集天才與瘋子于一身式的「狂想」。

圖片

據介紹,與首位患者(潛水事故導致癱瘓,不到100根電極)情況類似,第二位患者同樣受到了脊髓損傷。不過,具體細節(jié)暫未透露。

短期內,Neuralink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脊髓、頸部或大腦中的基本神經損傷問題。

我們都知道,Neuralink的首個產品是「Telepathy」,幫助神經元受損的人重新恢復身體功能。

目前, 他們開發(fā)的第二個產品名為「Blindsight」,是為了讓盲人能夠看見。

圖片

起初,視覺分辨率較低,這取決于能植入多少神經元。

隨著時間推移,馬斯克認為Neuralink患者將會擁有比人眼更高的分辨率,甚至可以看到不同波長。就像《星際迷航》中Geordi La Forge一樣。

圖片

訪談中,馬斯克更是對Neuralink和人類未來的關系,給予了最高的期望和評價——改善AI與人共生。

他表示,在一兩年內,植入Neuralink的人反應更快更靈敏,將超越職業(yè)游戲玩家。

圖片

首位患者Noland玩馬里奧賽車

Neuralink已經能夠以8比特/秒速度進行通信,未來5年,可能達到1M比特/秒,比任何人打字、說話可能達到的速度都要快。

「除非我們用Neuralink升級自己,否則AI思考速度如此之快,與人類交流都會感到無聊,就像是在和一棵樹說話」。

馬斯克表示,希望在年底之前,能夠再為8位患者植入芯片。

除此之外,馬斯克和Neuralink團隊成員們訪談中,還帶來了哪些亮點?

400個電極插入大腦,第二例Neuralink患者

馬斯克:「我不想太早下斷言,但第二個植入物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信號很強,電極也很多,工作得非常好?!?/span>

第二次芯片成功植入,對于Neuralink來說,無疑是又取得了一個新的重大進展。

今年1月,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成功將第一顆腦機接口芯片植入了人類患者體內。

正如開頭所述,第二位受試者已在大腦植入了400個電極。

首位患者Noland Arbaugh,以及三名Neuralink成員詳細介紹了植入物和機器人主導手術的工作原理。

Arbaugh在一月份接受植入物之前,只能通過用嘴控制一根棍子,敲擊平板電腦的方式來使用設備。

在大腦植入芯片以后,他現在只需在電腦屏幕前想一想,就能實現光標移動、上網沖浪、玩游戲、發(fā)帖。

圖片

可以說,腦機接口讓Arbaugh整個人生都改變了。

他再次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減少了對護理人員的依賴。

在手術后最初那段時間,Arbaugh的設備也曾遇到了一些問題——植入物的細線縮回,導致可測量大腦信號的電極急劇減少。

Neuralink表示,現在已經恢復了植入物監(jiān)測Arbaugh大腦信號的能力,并且通過修改算法以使其更加敏感。

Arbaugh在他之前的世界紀錄上取得了進步,能夠僅用意念控制光標,「只需要大約10%到15%的電極工作」,馬斯克在播客中說道。

長期愿景:從10個到數億個

Lex Fridman:「您認為未來幾十年內世界上會有數億人擁有Neuralink嗎?」

馬斯克:「是的」

很多年前,馬斯克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會阻礙人類集體意志與人工智能的結合?」

他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答案——人類的低數據速率。

如果人工智能以1Mb/s的速率說話,而人類只能以1bit/s的速度回應,這幅場景就像是對著一棵樹講話那樣荒誕,我們需要在生物性上也讓人類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

圖片

因此,我們提高人類的輸入和輸出速率越多,就意味著我們將會在一個充滿AGI的世界里擁有更多的機會。

馬斯克認為有可能將人類的輸出速率提高3或6個,甚至是更多個數量級,總之要比現在的情況要好。

而輸出速率的提高將通過增加電極數量、通道數量以及植入多個Neuralink來實現。

這也是Neuralink的長期愿景,即擴增人類的通信帶寬,并推動人工智能和人類共生。

通過Neuralink交談的人類,將有機會顛覆現有語言的表達效率,就像人們聽這期播客,可能都會用1.5倍速甚至2倍速,因為1倍速太慢了,信息消費的效率遠高于信息創(chuàng)造,這是低帶寬社會的缺點。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口舌,而是直接在大腦之間進行橋接,那么信息就可以像rar文件那樣交換,得到無損壓縮的過程。

為了實現這一偉大愿景,Neuralink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腦機接口的人類受試者缺口依然很大。

當被問及「人類參與者的數量會以多快的速度擴展」時,馬斯克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監(jiān)管部門批準的速度。

他們希望今年可以實現10個受試者的目標,所以,還有8個。

而馬斯克相信,在未來,這個數字會變成數億個。

芯片上的電極數量會越來越多,并達到1Mb/s的傳輸速度(也許5年后),比現在任何人通過打字或說話進行交流的速度都要快。

彼時,人類將通過Neuralink實現「心靈感應」。

對談DJ Seo

DJ Seo:「可以這么說,一旦穿透了大腦,你就進入了競技場?!?/span>

與馬斯克進行對談后,Fridman也采訪了Neuralink的三位高管,包括聯合創(chuàng)始人、總裁兼首席運營官DongJin Seo。

Seo從加州理工學院取得了電氣工程專業(yè)的學士學位,之后在UC伯克利獲得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博士學位,2017年加入了馬斯克的Neuralink創(chuàng)始人團隊。

圖片

當今的腦機接口(BCI)領域存在兩種主流路徑——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將電極通過手術植入到大腦皮層以下。Seo也對Neuralink采取侵入式BCI方式的原因做出了解釋。

選擇侵入式或非侵入式,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用途。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真正理解并利用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數據,理解大腦中某個位置的活動。

在這里可能需要使用類比,因為我們處理的是由帶電粒子介導的電記錄,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想象。

事實證明,大腦中發(fā)生的許多活動及其頻率帶寬,與聲波和正常對話的可聽范圍非常相似??梢韵胂笠粋€正在比賽的足球場,你站在體育場外。

你也許可以根據球迷的歡呼聲和噓聲來了解比賽進展,知道哪支球隊獲勝,但是無法得知更多細節(jié),比如比分多少、下一場比賽或下一個目標是什么、某個球員或觀眾的交談內容。

BCI要做的,就是把麥克風扔進體育場以接近聲源,比如靠近某個人的談話聲,或者靠近某個擁擠的地方。

所以,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的區(qū)別,可以理解為你把麥克風放在哪里,以及如何處理、運用這些信息。

圖片

從BCI獲得的信息中,我們可以一窺生物體對信息進行存儲、計算的機制,其中不僅包含電信號,還有生物和化學成分,以及振動、移動或擴散物理學等多種機制。

更有趣的是,如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所說,這其中的一切量子力學效應都存在一些「美麗的怪異之處」,意識很有可能就誕生于此。

作為Neuralink的工程負責人之一,Seo也對腦機接口的技術安全性做出了回應——如何確保每個過程都是安全的?

他表示,插入電極的0~3個月以及3個月以上的任何時間點都存在急性的安全威脅。

黃金標準是查看組織是否存在創(chuàng)傷,以及是否與可見的任何行為異常相關。Neuralink設立了一個完整的病理學部門負責檢查相關標本的病理切片,FDA也對此進行監(jiān)督。

總的來說,包括手術在內的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標準,也在一個高度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中進行,管理機構會審查每一個上市的醫(yī)療設備。

對談馬斯克

算力、數據與大模型

Musk:「Play to win, or don't play at all.」

進入大模型時代后,馬斯克在算力方面也是頻頻發(fā)力,不斷花重金買芯片、建超算。前有為Grok打造10萬卡H100集群,后有Dojo即將橫空出世。

圖片

Dojo D1 超算集群

在他看來,不僅算力的儲備量重要,提升訓練算力的速率同樣重要。

播客中,馬斯克被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哪方面因素決定了什么是一個好的模型,算力、數據、post-training?還是包裝產品的能力?

他的回答是,很多因素都很重要。

就像是一場F1比賽,你要如何回答「賽車和車手哪個重要」?

熟悉F1的人都明白,二者都很重要。

圖片

如果只有對手一半馬力的賽車,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車手也依然會輸得很慘;但如果馬力是對手的兩倍,那么一個平庸的車手也可能勝出。

對AI模型而言,訓練算力類似于汽車引擎的馬力;如何有效地使用訓練算力、進行高效的推理,這取決于人才。當然,數據量也有重要作用。

Grok的優(yōu)勢在于能實時訪問推特數據,但實際上,大多數領先的AI公司已經抓取了所有的推特數據。

即便如此,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人類到目前為止積攢的數據非常之少,加起來不過數萬億個token,去重、過濾低質量信息后所剩不多,AI模型會很快耗盡。

但和文本不同,特斯拉和Optimus有潛力積累大量的數據。

數百萬輛有攝像頭的特斯拉,以及數億個(甚至數十億個)Optimus機器人將成為數據的最大來源。

尤其是Optimus,因為特斯拉只能在路上行駛,但Optimus可以去任何地方,并與現實進行交互、完成動作。

圖片

比如,Optimus可以拿起杯子,然后得到反饋,看方式是否正確;或者往容器里倒水,然后看水有沒有進杯子,或者有沒有灑出來。

諸如此類的簡單動作可以在十億倍規(guī)模上重復,從現實中生成有用的數據,以及因果關系。

比如拿起杯子(是否以正確的方式),倒水(水有沒有進杯子,灑沒灑),諸如此類的簡單事情可以在十億倍規(guī)模上重復,從現實中生成海量數據,以及因果關系。

關于現實數據的積累,馬斯克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實是可伸縮的,這與我們看到的現實尺度成正比?!梗≧eality scales to the scale of reality.)

也許,所謂的「訓練數據耗盡」在馬斯克眼中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沒有找到足夠多的數據,是因為看待現實的尺度或粒度依舊過于粗糙。

卓越工程的「五步咒語」

Musk:「最聰明的工程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優(yōu)化了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東西?!?/span>

工程師出身的馬斯克先后創(chuàng)辦了Tesla、SpaceX等公司,如今又在領導超算集群的建設,很多人都會好奇,他如何領導這么多不同領域的工程團隊,并一次又一次在極短時間內取得佳績。

圖片

主持人Fridman表示,他在Memphis的超算集群中看到了一種簡化流程的強烈動力,即理解流程后不斷改進、不斷迭代。

馬斯克對此表示贊同:「簡化(simplify)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span>

作為第一性原理的忠實信徒,他有一個基本的「咒語」。

首先,質疑需求。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總是愚蠢的,無論提出需求的人有多么聰明,所以先從減少需求的數量入手。

你完全可能得到一個錯誤問題的正確答案,所以要試著讓「問題」本身盡量少出錯。

然后,第二件事是嘗試刪除任何步驟,無論是零件還是工作流程。

這聽起來很顯而易見,但人們經常忘記。如果你沒有被迫恢復至少10%的刪除內容,證明你刪除的還不夠多。

這有點違反直覺,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會覺得,沒有被迫恢復刪除內容就算是成功了。

這種矯枉過正是必要的,如果你過于保守、永遠不需要恢復任何刪除內容,那就意味著,系統中會存在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比如,在超算集群上運行算法時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首先嘗試刪除它。

第三件事,才是嘗試簡化或優(yōu)化。

這些事情聽起來都非常簡單且明顯,但我自己犯這些錯誤的次數多得都記不清了,所以才會有這個咒語。

事實上,最聰明的工程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優(yōu)化了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東西。

第四件事是加速,無論你的預設或者現在的速度如何,即使你認為已經接近極限了,它都可以變得更快。但在嘗試刪除或者優(yōu)化之前,不要進行這一步。

最后一步,就是實現自動化。

馬斯克的「科幻情節(jié)」

Musk:「我經常聲稱自己是外星人,但沒有人相信我。我的綠卡上確實寫著『外星人登記卡』」。

眾所周知,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最初的靈感即來自于他小時候看的《銀河系漫游指南》。

是否見過外星人,則是他常常被問起,也樂于談論的話題。

這次與Lex Fridman的對談也沒能例外,馬斯克先后提到了庫布里克的電影《發(fā)條橙》、《星際迷航》、道格拉斯·亞當斯、阿瑟·克拉克與《2001太空漫游》。

馬斯克用了很長時間談論「外星人和好奇心」,并援引了道格拉斯·亞當斯的觀點——

「有時給出答案是容易的,提出正確的問題才是真正困難的,一旦你能提出正確的問題,答案就會近在咫尺?!?/span>

「SpaceX的目標就是讓生命在多行星上存在,這是充分考慮到費米悖論的」。

圖片

「費米悖論」由物理學家Enrico Feimi提出,表明了關于外星生命存在性的沖突。一方面,宇宙的規(guī)模和概率似乎能夠支持「智慧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論點;另一方面,完全缺乏證據表明智慧生命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出現過

在馬斯克看來,為什么我們還沒有見到外星人的理由里,最主要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還不是一個多行星物種。

除此之外,馬斯克又重申了「生育率下降是文明崩潰的根源」的論斷,并傾情推薦了Will and Ariel Durant的著作The Lessons of History。

圖片

試圖通過Neuralink減輕人類的痛苦并擴展人類思維的能力、試圖在火星上建立一個殖民地、試圖探索人工智能在這個世界上的可能性并創(chuàng)造出數十億個機器人……

這是馬斯克正在做的事情:建立未來,同時激勵更多人繼續(xù)建設和創(chuàng)造很酷的東西,包括孩子們。

圖片圖片

正如他在播客最后說的那句話——

「Go forth and multiply!」(繼續(xù)前進并繁衍?。?/span>

責任編輯:張燕妮 來源: 新智元
相關推薦

2025-02-14 09:15:00

腦機接口技術AI

2024-01-30 11:34:16

腦植入物神經信號Neuralink

2024-01-30 13:01:47

AI模型

2020-11-11 09:37:56

芯片

2024-05-11 08:00:00

馬斯克腦機接口

2024-02-21 11:42:49

2024-07-12 17:06:51

腦機接口

2023-05-26 17:11:25

馬斯克Neuralink接口

2023-09-20 12:55:00

模型數據

2022-07-20 14:50:06

馬斯克云端

2024-03-25 00:10:00

腦機接口AI

2025-04-24 09:08:52

2024-01-31 13:52:00

模型數據

2023-04-18 15:03:24

模型數據

2024-09-18 13:21:03

2024-01-31 12:49:40

微軟OpenAI英特爾

2022-02-24 13:20:31

馬斯克腦機接口技術

2022-04-27 07:16:52

收購馬斯克推特

2025-02-11 11:46:48

OpenAI奧特曼馬斯克

2021-02-01 18:32:00

機器人人工智能系統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