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摘套内射激情视频,久久精品99国产国产精,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中文在线中文a,性爽19p

Nature:Twitter改變了科學

新聞
有人走也有人堅持留下來,他們的理由是推特上的用戶仍然需要科學家們來提供專業(yè)知識,指出最佳的循證信息來源。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通常情況下,大約三分之一的科學文獻會在推特上發(fā)布?!?/p>

“Web of Science上至少有1%的論文,它們的作者都有推特賬號?!?/p>

“Scopus文獻庫中有超41000篇文章都在標題、摘要或關鍵字中提到了推特(也就是拿這個平臺作為研究來源)?!?/p>

“如果沒有推特,我永遠不會認識這么多科學家?!?/p>

……

——推特,它真的改變了科學。

最近,Nature發(fā)表了這樣一篇評論文章,將這幾個月在馬斯克的整頓下風波不斷的推特,拔到了如此的一個高度。

一個社交平臺,對科學領域真的有這么大的影響嗎?

推特如何改變科學?

2006年成立的推特,目標就是成為一個供公眾交流的“公共城市廣場”。

其日活用戶年年攀升,目前已經達到了2.5億左右。

如此大的用戶規(guī)模,勢必帶來了虛假新聞、機器人賬號等問題,但對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來說,卻是一個快速交流思想、廣泛傳播研究內容的寶地。

今年八月,荷蘭萊頓大學的信息科學家們做了一份統計,用軟件將推特賬戶的個人資料與科學論文作者的個人資料進行了一番匹配,最后發(fā)現有約50萬用戶屬于科學家或研究員。

此外,這撥人還用類似的方法對Web of Science上的論文作者做了一個小范圍的調查,發(fā)現其中至少有1%的人在推特上擁有賬號。

(據維基百科,Web of Science截至2014年9月總文件數就已經達到了9000萬)。

Nature本身在更早的2014年時也調查發(fā)現,約有13%的研究人員經常使用推特。

圖片

從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推特確實吸引了不少科學家用戶。

并且有意思的是,盡管還有很大一部分科學家不愛/不用它,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也在推特上進行了傳播。

因為2020年的一項統計發(fā)現:

大約有1/3的文獻都會在推特上發(fā)布。

這個結果基于2012年至2018年(不含)期間的12000篇論文。

到了2018年,在推特上發(fā)布的文章的比例就已經增長到了40%。

而在新冠期間,這個數字更是繼續(xù)攀升:

截至2021年4月,全球發(fā)表的所有關于COVID-19的期刊論文中,超過一半都在推特上被至少提及一次。

當然了,不是所有推文都有熱度。

截至2019年9月在推特上發(fā)布的110萬個學術文章鏈接中,其實有一半的帖子沒有吸引點擊,22%的帖子僅獲得一兩次點擊。

但不管怎么說,推特都已成為科學家和研究員們圍繞論文、會議演講和學術界中更廣泛的話題進行實時對話的重要平臺。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大學的語言學家Johann Unger就表示:

多虧了推特,論文現在在學術界傳播得更快了。

同時,他補充道,該平臺對推文長度280個字符的限制也正好促使大家克制字數,讓表達出來的觀點更簡潔。

重點來了——

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心理學家Daniel Quintana則直接專門寫了一本書,教科學家如何正確使用推特。

圖片

第一頁中他就寫了這么一句話:

如果不是因為推特,我認為我不會還在學術界。

推特對他的學術成果傳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都能感受到吧?

再粗略翻看目錄,我們發(fā)現里面除了基礎操作,還包括中級技巧和高級技巧,核心就是怎么讓你的成果更好地傳播。

當然,還包括如何應對“網暴”,相當全乎(下圖是截取的電子版目錄,谷歌翻譯了一下,全書鏈接放文末了,需要的自取~)。

圖片

另外,在更快的傳播成果、交流思想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推特的扁平化制度也可以讓更多不同地域、資歷或專長的人加入到同一個話題討論進來。

同時,也讓更多同領域、同身份的人更快地聚集到一起。

英國劍橋癌癥研究所博士生Sigourney Bonner就向Nature表示,自己正是通過創(chuàng)辦“#BlackinCancer”話題,才認識了很多和自己一樣擁有博士學位的黑人科學家。

最后,推特對科學的改變還體現在許多科學家通過這個平臺來研究一些廣泛傳播的世界性事件。

Nature通過對Scopus科學文獻數據庫的分析發(fā)現,有41000多篇文章和會議論文在標題、摘要或關鍵詞中都提到了推特。

也就是說,很多科學家的研究來源就出自于這個平臺。

但它的未來并不確定

盡管Nature帶我們看到了推特對科學領域的積極推動作用,但它接下來還是話鋒一轉,表達了對這個平臺未來的擔憂。

這主要是馬斯克收購推特后的一系列操作,導致不少科學家對這個平臺失去了信心,覺得這個平臺“讓人越來越不舒服了”。

一部分科學家已經(不乏十多年老用戶)注銷了賬號轉戰(zhàn)別的平臺,比如Mastodon。

正如一些人所說,如果推特不再是科學家們應該去的地方,那么它將被其他東西所取代,但總之我不能再回到那種與其他科學家脫節(jié)的狀態(tài)。

盡管如此,還并沒有出現和推特一樣好使的新平臺。

前面的黑人博士生Sigourney Bonner曾去Instagram開展“#BlackinCancer”話題,但獲得的流量和支持少得可憐;

大家去的最多的Mastodon,最大的bug是很難刷到來自不直接關注的用戶的消息,從而使各個分區(qū)看起來更加“孤立和破碎”。

有人走也有人堅持留下來,他們的理由是推特上的用戶仍然需要科學家們來提供專業(yè)知識,指出最佳的循證信息來源。

比如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健康科學家Trish Greenhalgh就告訴Nature,我們有責任留下來。

所以,推特對科學界的促進究竟會受到多大影響?或許還要再等等看。

文章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4506-6#ref-CR1?

《給科學家的推特使用指南》:https://t4scientists.com/

責任編輯:張燕妮 來源: 量子位
相關推薦

2021-01-21 14:25:44

代碼開發(fā)Nature

2023-10-06 13:35:35

AI研究

2023-03-02 13:49:25

開發(fā)蛋白質

2014-02-18 15:10:57

2015-07-30 15:03:36

Windows 10微軟

2011-12-14 09:39:23

2015-12-31 10:17:17

白盒網絡SDN

2009-12-21 15:00:24

2025-01-07 12:45:40

2022-02-22 23:21:46

區(qū)塊鏈技術數字貨幣

2020-03-02 16:41:06

戴爾

2019-12-24 07:53:40

Kubernetes混合云容器

2012-05-04 15:36:17

BYOD網絡安全無線網絡

2014-05-27 16:23:46

Twitter開放數據

2021-03-18 10:21:45

數據科學大數據機器學習

2013-08-14 10:43:37

2022-12-27 07:55:36

代碼廣告頁面

2021-10-17 22:50:06

Linux 系統 數據

2015-05-29 17:53:05

2023-04-21 08:00:00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