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終還是從Chrome換到了Firefox
在過去 5 年,我一直和 Firefox 保持著斷斷續(xù)續(xù)的關系。每次我為 Firefox 新版更新而欣喜若狂,希望最終擺脫 Chrome 的霸主地位。但是,只要我像往常一樣開始打開網(wǎng)頁,我的希望就破滅了。
Firefox 的性能會明顯下降,很難跟上我的工作流程,在幾分鐘的摸索之后,我會匆忙切回 Chrome。不管 Mozilla 的其他產(chǎn)品有多吸引人,當 Firefox 問我是否想將其設置為默認瀏覽器時,它都無法說服我點擊“是”。對 Firefox 來說,追趕 Chrome 幾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直到最近。
2019 年 11 月,我受夠了 Chrome 的資源消耗和 Google 日益增長的網(wǎng)絡壟斷,于是我又給了 Firefox 一次機會。
與之前類似,我更新到了 Firefox 的最新版本,啟動了我常用的一組 web 應用程序,然后祈禱。不知怎的,幾個月后,我還在 Firefox 中用谷歌文檔里寫下了這篇文章。
是什么促使我改用 Firefox?
當然,對我來說最吸引人的是,F(xiàn)irefox 終于可以在性能方面與 Chrome 并駕齊驅(qū)了,而且經(jīng)常能夠?qū)⑵溥吘壔?。但這并非一蹴而就。
自從 Firefox 在 2017 年進行全面升級以來,Mozilla 一直在不停地推動更新。
如今,除了速度快之外,F(xiàn)irefox 與大多數(shù)競品不同,它還具有資源高效的特點。在打開新的標簽頁(tab)之前,我不用三思而后行。我極少為新標簽頁騰出空間而被迫關閉現(xiàn)有標簽頁。打開 Firefox,我那 2015 款的 MacBook Pro 的風扇并不會呼嘯作響,而運行 Chrome 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
效率和性能之間的罕見平衡,是 Firefox 在過去幾年中無數(shù)次底層升級的結果。Mozilla 于 2019 年 5 月發(fā)布了一項最新的重大性能更新,當時 Mozilla 原生地集成了一些聰明的優(yōu)化功能,而用戶此前不得不依賴第三方擴展。
FF 速度演示
從 Firefox 67 開始,F(xiàn)irefox 開始分解網(wǎng)頁,以了解哪些組件需要首先呈現(xiàn),哪些組件可以稍晚加載。舉個栗子,新聞網(wǎng)站先加載文章正文,然后再加載廣告和其他內(nèi)容模塊。這種優(yōu)先級策略,使得從 Firefox 中打開 Amazon 和 Instagram 網(wǎng)站,速度提升從 40% 到 80% 不等。另外,當你的電腦內(nèi)存不足時,F(xiàn)irefox 會暫停你有一段時間未訪問過的標簽頁。
除了大版本更新之外,F(xiàn)irefox 還有許多小而重要的更新。2019 年 10 月,Mozilla 的工程團隊設法規(guī)避了 macOS 的關鍵限制,使得 Firefox 在 Mac 上更加節(jié)能。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和網(wǎng)站上,這種更改幾乎將耗電量減少了一半。最近,Mozilla 迅速修補了一個零日漏洞,以免計算機容易受到危險的黑客攻擊。
更好的瀏覽體驗
一旦我克服了性能障礙,我很快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了 Firefox 瀏覽體驗的優(yōu)越性。
隱私是 Mozilla 大部分工作的核心, Firefox 瀏覽器也不例外。其增強的跟蹤保護框架,可以阻止跟蹤器和 cookie,進而阻止它們收集個人敏感信息。
此外,比如你在 Firefox 中訪問那種在后臺悄悄挖礦的網(wǎng)頁,F(xiàn)irefox 會彈出警告。FF 中的此類隱私保護措施,大多數(shù)都是默認開啟的。
Firefox 還可以讓你了解某個網(wǎng)站的侵入性,它會主動更新個人隱私報告,故而可以讓你知道關閉了該網(wǎng)站多少個跟蹤器。
你可以安裝一系列 Mozilla 官方插件來提高安全性。Firefox Monitor 會告訴你的證書(credential)是否已受到破壞。Firefox Lockwise 是一個免費的密碼管理器,可用于跨設備同步帳戶。
Mozilla 的設計語言也更加統(tǒng)一,界面和主題觀感都很現(xiàn)代。
它還提供了一些內(nèi)置的實用工具。截屏工具可以自動檢測網(wǎng)站的各個部分(例如段落),從而使你可以快速準確地捕獲所需內(nèi)容。還提供閱讀器模式,畫中畫功能,可以在浮動窗口中觀看視頻,還集成了 Mozilla 獨有的后來閱讀服務 Pocket 服務。此外,它還取消彈窗式通知,從而減少了干擾,并禁用了自動播放視頻。
離開 Google Chrome
切換到 Firefox 的真正原因,因為它是唯一不基于 Chromium 的跨平臺瀏覽器。 Edge、Brave、Opera 和 Vivaldi 這些瀏覽器都是基于 Chromium ,即使不是 Chrome 的直接用戶,也是在加快 Google 在網(wǎng)絡上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F(xiàn)irefox 由 Mozilla 內(nèi)部的 Gecko 引擎驅(qū)動,完全不依賴 Chromium。
盡管 Chromium 是開源的,但它似乎并沒有像我所說的那樣重要,但確實如此。 Google 壟斷著著很大一部分網(wǎng)絡,包括廣告、瀏覽器和搜索,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使 Google 幾乎可以壟斷并為開放的互聯(lián)網(wǎng)設定自己的規(guī)則。
雖然切換到 Firefox 不會對此產(chǎn)生重大影響,但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小步。
成為 Mozilla 而不是 Google 的用戶,這本身也會感到自由。 Mozilla 作為一家公司,盡管經(jīng)歷了一段艱難的歷程,但在復雜情況下經(jīng)常采取大膽的立場。在 Facebook 最大數(shù)據(jù)泄露事件(Cambridge Analytica)后,Mozilla 宣布將不再投放 Facebook 廣告,從而切斷了向超過 20 億用戶的直接營銷的范圍。
一票科技公司為保護用戶隱私,勉強許下脆弱且輕率的承諾,相比之下 Mozilla 就是一股清流,你再也不必忍受任何妥協(xié)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