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說 Vibe Coding 已經(jīng)消失了,結(jié)果 Cursor 2.0 就當(dāng)場打臉
聚會其實還沒散,他們只是請來了能開瀏覽器、能并行、還能跟你說話的AI打工人。
上次吐曹完Vibe Coding。是的,隨手一聊就能生成一個App很爽,但真要維護(hù)?是人過的日子嗎?
評論區(qū)一片“對!坑到我了”的聲音。
結(jié)果文章還沒熱完,Cursor 2.0就上線了。
我看完他們的發(fā)布演示,只能捂臉:
好嘛,氛圍沒死,是換了個馬甲回來。
這次不是一個猜來猜去的AI,是一個有眼睛、有耳朵、還能叫上三個同事一起干活的AI。
這次不是“你說我寫”,是“你指我改”
以前最吐槽的一點是什么?——AI寫代碼是瞎子摸象。
你跟它說“把這個組件做漂亮一點”。它不知道你頁面長什么樣,不知道你DOM結(jié)構(gòu),不知道你用了哪個UI庫,就在那兒YY,最后寫一堆“看起來像是對的”的代碼。
Cursor 2.0干了一件狠事: 它在 IDE 里塞了一個內(nèi)置瀏覽器。 你跑起本地項目 → 它能在編輯器里打開 → 你點一個“選中元素”工具 → 你直接點頁面上的那個 H1,跟它說:就改這個。
圖片
說句公道話:這點是質(zhì)變。
它終于看得到你在說誰了,不用再靠你形容“第三個卡片左邊那個小標(biāo)題”。
但——重點來了??
它解決了“看不到”的問題, 卻放大了“沒架構(gòu)”的問題。
你點得越爽、改得越快,你的系統(tǒng)就越像拼起來的樂高。 你不會去想:這個 H1 是不是其實在 React 組件里復(fù)用的? 它是不是跟后端返回的狀態(tài)聯(lián)動的? 你這么一改,會不會把無障礙能力(accessibility)改沒了? 你不會想這些,你只會想:“啊這下好看了。”
——這就是“氛圍式寫碼”2.0: 從“隨口一說AI就寫” 變成了“隨手一指AI就貼。”
只是把膠帶從命令行搬到了圖形界面。
“一個超快的小實習(xí)生”?不,Cursor 讓你一次招四個
你還記得那個比喻嗎? 以前說過:AI現(xiàn)在就像一個超級快、但是會瞎搞的小實習(xí)生。
現(xiàn)在好了,Cursor 2.0直接說:要不你一次用四個?
他們叫這個功能:Cycle Agent Count。 你丟一個需求:“做一個支付功能”, 你不止能讓一個Agent想辦法, 你可以說:來,開4個,一起干。
于是你就能看到:
- 方案1:寫了個看起來能跑的支付表單
- 方案2:引了個你項目里根本沒裝的SDK
- 方案3:寫了個后端接口但忘了鑒權(quán)
- 方案4:完全不行但排版很好看
這是不是很像什么? ——1000個氛圍App那套,搬到一個功能上了。
一個真正懂的工程師,看到這四個方案,會挑一個,合一下,補上坑。 一個不會寫代碼、只會“yap”的人?直接被這四個方案繞暈。他以為是自己在選,其實是被AI反向當(dāng)成評審。
我們正式進(jìn)入“yap寫碼時代”了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氛圍”,Cursor 2.0還加了兩把火:
- Agent 模式
- 語音輸入
演示里就是那種味道: “不用看代碼,不用找文件夾,跟它說就行。”
“幫我把UI改精致一點像蘋果官方的感覺。” “再給我加個深色模式。” “這個按鈕點完走到下個頁面?!?/span>
——這不就是“yap coding”嗎?
現(xiàn)在的老板們,心里的夢想就是這個: 我不想要一個輔助我寫代碼的東西,我要一個能把我一句模糊需求翻成整個項目的魔杖。
Cursor 2.0離這個夢,確實又近了一步。 你能真真切切看見:“不會寫代碼的人,是能產(chǎn)出界面的?!?/span>
但—— 你說“蘋果級UI”,它真給你“蘋果級UI”了, 然后你打開文件一看: 90行硬編碼、嵌套、樣式寫死、沒抽組件的神奇代碼。 看起來漂亮,?? 維護(hù)起來???下一個人一定會刪掉重寫。
問題不是“寫不出來”,問題是“寫出來之后誰背”
我其實挺喜歡看這類AI工具的—— 速度真的是肉眼可見地快, 尤其是你能指著頁面說話這一點,很酷。
但別忘了這幾點,一點也沒變:
- 維護(hù)還是人干AI能幫你生成代碼,但不能替你背鍋。半年后出bug,改的人還是你。
- 安全性還是個黑洞AI一旦開始自動改前端、自動拼接口,你要不要做權(quán)限校驗?要不要看它有沒有把token泄露?這些它都不會替你審。
- 復(fù)雜度是堆出來的你每叫一次AI,它就給你多貼一層邏輯;你叫四次,就多四層。你很快就有了一個能跑但誰也不敢動的代碼庫。
所以看上去,我們像是進(jìn)入了一個“全員都能寫App”的年代。 但本質(zhì)上呢?
真正懂架構(gòu)的人,反而變得更稀缺了。
因為以前你只要review一個PR, 現(xiàn)在你得review四個AI生成的PR, 還要跟他說:這四個都不行,重新來。
真正值錢的,不是會“說得快”的人,是會“刪得準(zhǔn)”的人
這才是我看完 Cursor 2.0 最大的感受。
現(xiàn)在的工具,都在幫“不會寫代碼的人”加速—— 你可以“說”出來、你可以“點”出來、你可以“多代理并行”出來。但沒有任何一個工具在幫你——合理地減法。
能把一團(tuán)AI寫的代碼看懂、拆開、抽象、落規(guī)范、補安全、補監(jiān)控、寫文檔的,還是那個老工程師。
你需要的不是一個“prompt寫得很花”的人, 你需要的是一個能把四個AI方案看完之后說:
“等一下,我們?yōu)槭裁匆鲞@個功能?” “這個需求能不能在現(xiàn)有 service 上擴(kuò)?” “這個API已經(jīng)有了,為什么還要再寫一套?” “這個按鈕是產(chǎn)品想象的,還是用戶真的試過的?”
——這才是工程。 AI寫的是代碼,工程師寫的是理由。
所以,Cursor 2.0到底算不算進(jìn)步?
算,而且是體驗上的大進(jìn)步:
- ? 能看頁面 → 上下文不瞎
- ? 能點元素 → 選擇精準(zhǔn)
- ? 能并行代理 → 方案豐富
- ? 能語音說 → 上手門檻低
但這些進(jìn)步全部指向一個方向: ?? 更快地產(chǎn)生更多代碼。
而我們真正缺的是什么? ?? 更少、更清晰、更可維護(hù)的代碼。
所以我才說:“氛圍式寫碼”不是死了,它是換了更好看的皮膚回來了。而且這次還帶了朋友: “并行氛圍”、 “語音氛圍”、 “可視氛圍”。
聽起來都很新, 可到最后你還是得有人問那句老掉牙的話:
“…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么寫?”
謝謝你看到這里。 AI 正在把“能寫代碼”變成一件越來越不稀罕的事, 但它也在悄悄把“能看懂代碼、能拒絕代碼、能刪掉代碼” 變成一件越來越值錢的事。
以后PR不是少了,是多了。你不是不用審,你是要審四個。 AI不是要取代你, 它是要讓你終于露出你作為“能做判斷的人”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