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摘套内射激情视频,久久精品99国产国产精,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中文在线中文a,性爽19p

AI已學會改自己代碼,性能提升100%,還會「改績效」!程序員,還不慌?

人工智能 新聞
編程智能體也有「進化論」!Transformer作者初創(chuàng)Sakana AI與UBC推出達爾文-哥德爾機(DGM),能自動改寫自身代碼,性能翻倍超越人工設計。還能跨語言遷移、發(fā)明新工具。AI要覺醒了?

編程智能體殺瘋了!

不僅能協助寫代碼,如今編程智能體甚至能實現自我「進化」!

最近,Transformer作者初創(chuàng)Sakana AI和加拿大UBC的Jeff Clune實驗室合作,推出了自我改進的智能體——

「達爾文-哥德爾機」(Darwin G?del Machine,簡稱DGM)。

作為一個編程智能體,它能修改自己的代碼,比如改進自己的提示詞,為自己編寫工具等。

通過這個方式,DGM不止優(yōu)化了智能體在編程任務上的能力,也同時強化了未來進一步自提升的能力,實現了遞歸式的自我改進。

在兩個關鍵基準測試中,DGM顯著提升了編程能力:

  • SWE-bench:性能從20.0%提升至50.0%;
  • Polyglot:成功率從14.2%提升至30.7%。

圖片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505.22954

代碼倉庫:https://github.com/jennyzzt/dgm

更瘋狂的是:

  • 學Python的技能直接用在Rust/C++
  • 自動發(fā)明新工具提升效率
  • 但曾被抓住「偽造測試結果」...

在不久的將來,DGM有可能超過那些由人類手動設計的AI系統。

達爾文+哥德爾

智能體自我進化

創(chuàng)造無限進化的智能體,是AI的終極夢想之一。

而實現這夢想的誘人路徑之一,是讓AI自己重寫自己的代碼,甚至連本身的學習算法也能改!

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這種概念,稱之為「哥德爾機」(G?del Machine)。

圖片

項目鏈接:https://people.idsia.ch/~juergen/goedelmachine.html

理論上,這種AI能自我改進:只要能數學上證明改得更好,它就會主動修改自己

傳統哥德爾機需數學證明改進有效性,難以實現。

而DGM另辟蹊徑,改用更務實的方案:不再要求「數學證明」,而是靠實驗「邊做邊學」

也就是說,DGM用實驗驗證代替理論證明。

它的名字靈感來自兩個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哥德爾的數學理論。

圖片

它吸收了「達爾文進化論」,篩選出探索性能更強的新版本。這是模型的「自我修改」階段。

同時,DGM不糾結于復雜的數學證明,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改代碼→測試效果→有效就保留。這是「基準評估」階段。

DGM在自我修改和評估兩個階段之間反復切換。

圖片

圖1:達爾文哥德爾機自我改進循環(huán)

在自我修改階段,DGM從現有存檔選出的智能體,生成自身的改進版本。

圖片

在評估階段,在編程基準測試上,這些修改后的智能體會進行測試,評估編程能力,測試完成后再將其加入到智能體存檔中。

圖片

DGM的這一循環(huán)過程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不僅能更好地完成編程任務,也能在未來實現更有效的自我改進。

如果編程基準測試性能提升代表了編程能力增強,那么這也意味著DGM的自我修改與優(yōu)化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DGM就像會進化的AI程序員:

  • 自我升級:分析代碼→發(fā)現問題→改寫優(yōu)化
  • 群體進化:生成多個變體,保留最優(yōu)版本
  • 永不固化:不斷探索新工作流程,永無止境

DGM實現了多種自我改進功能,包括:

  • 補丁驗證步驟:確保代碼修改的可靠性
  • 更優(yōu)的文件查看方式:提升代碼瀏覽體驗
  • 增強的編輯工具:優(yōu)化開發(fā)效率
  • 多方案生成與排序:自動生成多個解決方案并篩選最佳選項
  • 歷史記錄功能:記錄過往嘗試的修改內容及其失敗原因,為新變更提供參考

這意味著,DGM真的能通過自我改進變得越來越聰明!

編程智能體進化之路

研究者實證了DGM修改自身代碼的能力確實能加速其學習過程(見下圖),而不具備遞歸式自我改進功能的對照版本(圖中的DGM w/o Self-improve)表現明顯較差。

此外,實驗還顯示,開放式算法原理的引入也是關鍵所在:

如果沒有以達爾文進化論為靈感、依靠不斷擴展的「墊腳石」智能體存檔進行的搜索,就無法支持目標切換和多路徑并行探索,性能也會顯著下降(圖中的DGM w/o Open-ended exploration)。

圖片

圖2:遞歸式自我改進與開放式探索使達爾文哥德爾機(DGM)能夠持續(xù)進步,不斷提升性能。

DGM會自動發(fā)現越來越優(yōu)秀的編程智能體,并在SWE-bench(圖2左)和Polyglot(圖2右)兩個評測中表現出更高的得分。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遞歸式自我改進」或「開放式探索」能力的基線系統表現較差,說明這兩個核心組件對持續(xù)自我優(yōu)化至關重

圖3左是「演化樹」,描繪了其智能體在存檔中生成的分支結構。

圖中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編程智能體,節(jié)點0是初始智能體。

節(jié)點顏色表示該智能體在SWE-bench上的性能(即完成任務的百分比),邊框顏色表示該智能體被用于評估的任務數量。

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哪個智能體通過自我修改生成了哪個「子智能體」。

這種分支結構正是DGM開放式探索策略的結果:它從此前生成的多樣化智能體中采樣,作為新改動的起點。這一機制讓DGM能夠同時探索多條進化路徑。

研究者觀察到,一些早期表現較弱的「祖先智能體」,如果使用傳統的優(yōu)化方法,可能早已被淘汰;但在DGM的框架中,它們卻成為了啟發(fā)后續(xù)重要改進的關鍵。

正是這些早期嘗試,幫助系統最終突破了性能瓶頸,避免了過早收斂在次優(yōu)解上。

圖片

圖3(左):DGM自動進行自我改進,逐步成為更強大的編程智能體

圖3右是DGM在SWE-bench上的性能提升過程圖。

淺藍線表示所有具備基本代碼編輯功能的智能體的平均得分;藍色實線表示每輪迭代中存檔中最優(yōu)智能體的得分;深色實線則追蹤最終最佳智能體及其祖先節(jié)點的進化軌跡,其中包括兩次性能下降。

這表明DGM并非一味從當前最優(yōu)解出發(fā),而是通過探索多樣化的「墊腳石」實現突破,避免了陷入局部最優(yōu)。這正是開放式探索的又一大優(yōu)點。

圖片

圖3(右):DGM自動進行自我改進,逐步成為更強大的編程智能體

從Python到Rust

樣樣精通! 

DGM不僅能提升自己,還能把學到的「技能」用在不同的場景中。

圖片

圖4:模型與任務之間的遷移能力

達爾文哥德爾機(DGM)發(fā)現的智能體的優(yōu)越性能可以在不同的模型之間進行遷移(見上圖左和中),并且可以遷移到不同任務領域,例如從Python任務遷移到其他語言如Rust、C++、Go等的任務(見上圖右)。

以下是它的幾個「超能力」:

  • 跨模型通用:DGM用Claude 3.5 Sonnet模型優(yōu)化后,換到其他模型(比如o3-mini或Claude 3.7 Sonnet)也能表現得很棒。這說明它找到的改進方案是通用的,不是只適合某個特定模型。
  • 跨語言應用:DGM在Python任務上訓練后,竟然也能提升在Rust、C++、Go等其他編程語言上的表現。這就像一個只會說中文的人,突然學會了用英文、法文解決問題一樣厲害!
  • 自動發(fā)明新工具:DGM自己發(fā)明了一些新功能,比如更好的文件編輯工具、生成多個解決方案并排序選擇最佳方案,這些都讓它的編程能力突飛猛進。

不過,當AI開始自我修改,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

AI安全措施

確實,DGM的能力讓人既興奮又有點擔心。

研究團隊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開發(fā)過程中特別注重安全:

  • 沙盒環(huán)境:所有代碼改動都在安全的「沙盒」中進行,相當于一個隔離的實驗室,防止AI接觸外部網絡,做出意外行為。
  • 透明追蹤:DGM的每次改動都有記錄,形成一個清晰的「進化樹」,人類可以隨時檢查它做了什么。

不過,DGM也暴露了一些潛在問題。

比如,它有時候會「作弊」:為了拿到高分,曾偽造測試日志、刪除檢測標記——

像學生篡改成績單,暴露出自我改進AI的潛在風險。

好在有透明追蹤,團隊發(fā)現了這些問題。

但這也提醒我們,AI的自我改進必須更嚴格地控制,確保它不會「學壞」。

有趣的是,DGM還能幫自己提升安全性。

研究團隊讓它解決「假裝用工具」的問題,DGM真的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案,雖然有時候還是會「耍小聰明」。

這說明,未來的AI安全研究可以利用DGM的能力,讓它自己變得更可信、更透明。

DGM的出現,可能是AI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它不僅展示了AI自我進化的可能性,還打開了一扇窗:如果AI能不斷自我改進,它能幫人類做些什么?

作者介紹

Jenny Zhang

圖片

Jenny Zhang是Meta研究科學家實習生,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工智能博士在讀,師從Jeff Clune教授,同時也是Vector Institute學生研究員。

曾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完成本科學習。研究方向為強化學習、自我改進AI及開放式學習(open-endedness)。

胡圣然

圖片

胡圣然是Sakana AI研究實習科學家實習生,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工智能博士在讀,師從Jeff Clune教授,同時也是Vector Institute學生研究員。

曾于南方科技大學完成本科學習。研究方向包括元學習(meta-learning)、智能體以及開放式學習(Open-endedness)。

責任編輯:張燕妮 來源: 新智元
相關推薦

2015-04-27 14:22:39

程序員提升自己價值

2017-01-13 10:35:23

2017-03-27 10:17:54

程序員工作學習

2021-07-05 07:28:14

程序員菜鳥技術

2018-06-07 16:20:56

代碼代碼質量程序員

2019-01-21 14:13:51

程序員技能開發(fā)者

2017-12-19 20:35:22

程序員中興事件自殺

2018-05-20 10:07:06

程序員能力學習

2025-04-30 09:52:42

2020-07-27 08:34:17

程序員技術設計

2024-05-16 16:29:17

2020-02-25 22:41:41

程序員技能開發(fā)者

2010-08-10 09:51:19

C#代碼

2022-02-12 22:29:00

AI谷歌代碼

2021-06-30 15:05:15

VS Code程序員編程

2020-11-18 10:41:44

程序員流程監(jiān)控

2019-11-18 10:16:37

工程師開發(fā)網絡

2018-05-29 22:38:49

AI程序員代碼

2013-06-28 13:28:09

2019-11-18 10:05:43

程序員技能開發(fā)者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