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摘套内射激情视频,久久精品99国产国产精,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中文在线中文a,性爽19p

AI越聰明越不聽話!新研究:最強推理模型指令遵循率僅50%

人工智能 新聞
大模型越擅長復雜推理,越容易忽略用戶的指令要求,“聰明”和“聽話”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

如果面前有兩個AI助手:一個很聰明但經(jīng)常不守規(guī)矩,另一個很聽話但不太聰明,你會怎么選?

最近,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發(fā)布了論文《Scaling Reasoning, Losing Control: Evaluating Instruction Following in Large Reasoning Models》,通過一個全新的評測基準MathIF揭示:

大模型越擅長復雜推理,越容易忽略用戶的指令要求,“聰明”和“聽話”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

這項工作的靈感,源自實際使用推理模型(如o3)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相比許多經(jīng)過強化推理訓練的大模型,GPT-4o在執(zhí)行具體指令時反而更加“聽話” 。也正是這種“越聰明、越不聽話”的真實體驗,讓研究團隊開始系統(tǒng)性地研究推理能力與指令跟隨之間的關系。

這一研究也引來??知名博主的轉(zhuǎn)發(fā):

圖片

研究揭示越擅長數(shù)學推理的模型反而越難完全遵守指令,同時分析了模型大小與服從性的非正相關現(xiàn)象,強調(diào)了推理能力與指令遵循之間的權衡。

MathIF:衡量推理模型“聽話程度”的新基準

MathIF基準專門針對數(shù)學推理任務,考察AI模型是否嚴格遵循用戶給出的指令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格式語言、長度特定關鍵詞使用,均可通過程序自動驗證。

MathIF由來自不同難度的數(shù)學題目組成,涵蓋了從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GSM8K)到復雜的數(shù)學競賽題目(AIME)。每個題目都會附帶具體而明確的指令,比如:“答案必須以一句中文完整作答,不能有多余解釋。”

此外,MathIF還設計了單一指令、雙重指令和三重指令的組合情形,以測試模型在不同約束復雜程度下的表現(xiàn)。模型不僅需要正確解題,還要嚴格遵守這些指令要求。

自動評分程序會精確檢查答案是否符合每個具體的指令標準,分別以硬準確率(HAcc)軟準確率(SAcc)衡量模型的服從程度:HAcc 表示是否全部指令都被滿足,而 SAcc 則反映每條指令的平均滿足比例。

圖片

△圖表1 MathIF 的指令類型

越聰明越不聽話?實驗揭示“聰明”與“聽話”的矛盾

研究團隊使用MathIF評測了23個當前主流的大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不同的參數(shù)規(guī)模和訓練方式,涵蓋從數(shù)十億到數(shù)百億參數(shù)的各種類型。

實驗結果令人意外:在數(shù)學推理能力表現(xiàn)越出色的模型,反而更難完全遵守用戶給定的指令要求。即使是表現(xiàn)最佳的模型Qwen3-14B,也只能成功遵守一半的指令提示。

此外,模型的大小與其遵守指令的能力并不呈正相關,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負相關——即更大的模型并不一定更守規(guī)矩。一些較小的模型反而更善于嚴格執(zhí)行用戶的指令。

指令遵循(instruction-following)與數(shù)學推理能力(mathematical reasoning)之間存在一種權衡關系(trade-off)。也就是說,當模型在推理能力上表現(xiàn)得更強時,它往往更容易忽略或違反用戶的具體指令。

圖片

△圖表2 23個大推理模型在MathIF上的表現(xiàn)

模型按服從性(HAcc + SAcc)表現(xiàn)從高到低排序。表中?符號表示該模型僅通過監(jiān)督微調(diào)(SFT)訓練,未使用推理導向的強化學習方法。粗體+下劃線標記則分別代表各列指標中的前兩名與后兩名。

為什么聰明模型更“不聽話”?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

原因一:推理導向的訓練模式

研究發(fā)現(xiàn),旨在強化模型推理能力的訓練方式(如監(jiān)督微調(diào)(SFT)和強化學習(RL)),雖然顯著提升了模型的“智力”,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對具體指令的敏感性。

這類模型往往更專注于如何準確解題,而容易忽視諸如格式、字數(shù)等細節(jié)要求。正如圖3所示,無論是SFT還是RL,推理導向訓練雖然提升了解題表現(xiàn),卻普遍導致模型在指令遵循能力(HAcc與SAcc)上的下降。

圖片

△圖表3 推理導向訓練策略的對比

其中Avg. Acc.表示在所有基準任務上的平均表現(xiàn)。綠色和紅色背景分別表示相較于基礎模型性能的提升和下降。

原因二:長推理鏈降低服從性

模型輸出的推理過程越長(“鏈式思考”越復雜),越容易“忘記”指令要求。長段的復雜推理過程,容易讓模型注意力分散,最后導致違背用戶指令。如下圖,將模型的推理結果按照長度進行分桶,推理長度越長,模型的指令遵循準確率越低。

圖片

△圖表4 不同推理鏈長度區(qū)間下的HAcc和SAcc表現(xiàn)

長度分桶編號越大表示生成的推理鏈越長。

研究團隊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現(xiàn)象:當模型被引導生成更長的推理過程時,其遵循指令的準確率會明顯下降。

具體做法是,在模型推理結束前人為添加“wait”等提示,迫使其繼續(xù)延長思考過程,從而生成更長的推理鏈。如下圖所示,“思考越多”,模型對指令的執(zhí)行反而越不準確。

圖片

△圖表5 模型指令跟隨能力的變化趨勢

此外,研究團隊還通過在訓練階段控制模型的推理長度,進一步觀察其指令跟隨能力的變化。

具體而言,他們在強化學習(RL)的 rollout 階段設置最大生成長度限制,超過該長度的回復將無法獲得獎勵,從而間接壓縮模型的推理鏈長度。

從下圖可以看出,限制推理長度有助于顯著提升模型的指令遵循能力(HAcc和SAcc)。當最大長度控制在1k以內(nèi)時,模型在服從性方面的表現(xiàn)甚至超過了原始基線模型。

然而,這種提升也帶來了代價:模型的數(shù)學推理能力明顯下降,表現(xiàn)出“聽話”和“聰明”之間的權衡關系。

圖片

△圖表6 RL訓練中最大響應長度的影響

紅色區(qū)域表示相較于基礎模型(Original)性能下降,顏色越深表示下降幅度越大。

這些現(xiàn)象進一步印證了研究團隊的結論:偏向生成更長推理鏈的推理導向訓練,往往會在無意中削弱模型對指令的遵循能力,凸顯了推理能力與指令服從性之間長期存在的權衡關系。

小技巧:讓模型更“聽話”的簡單方法

研究者也嘗試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改善模型的“聽話程度”:在模型推理結束后,輸出答案之前,再次重復一遍指令要求。

結果顯示,這種方法拉近了指令和回復的距離,確實有效提升了模型的指令遵守能力,但同時也稍微降低了模型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模型為了遵守規(guī)則,不得不犧牲一點自己的數(shù)學推理能力。

圖片

△圖表7 通過在推理后重復指令提升指令遵循能力。

當前主流的推理導向訓練方式,雖然顯著提升了模型的解題能力,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對指令的遵循能力。AI的“聰明”與“聽話”之間,正面臨一場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未來,MathIF基準有望構建既能深入思考,又能嚴格守規(guī)矩的大模型。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5.14810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TingchenFu/MathIF

責任編輯:張燕妮 來源: 量子位
相關推薦

2011-08-17 13:51:14

2025-06-27 08:40:00

模型推理AI

2009-04-15 20:56:40

Linux系統(tǒng)用戶

2025-05-08 06:00:00

AI幻覺AI人工智能

2025-06-11 09:08:00

AI模型數(shù)據(jù)

2025-07-01 08:37:13

2024-07-29 07:04:00

大模型AI訓AI人工智能

2024-07-25 12:35:33

2021-08-16 15:47:02

AI決策人工智能

2009-04-13 12:05:09

Linux服務器用戶

2025-06-11 08:56:54

2025-06-11 14:39:50

AILLMMistral

2023-08-31 07:16:32

人工智能AI算力

2021-08-16 20:45:52

AI人工智能

2021-02-22 11:00:39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AI

2025-05-30 02:00:00

獎勵模型RRMAI

2025-03-11 08:37:42

2025-05-26 09:06:00

2025-02-21 10:34:49

2025-05-29 03:00:00

混合推理模型LHRMAI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