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華人76頁論文解決量子領域核心問題:首次證明偽隨機性真實存在
量子領域的一個核心開放問題,就這樣被兩位華人研究員解決了?!

事情是這樣的。
一直以來,量子的隨機性在計算和密碼學中極為有用。
一方面,它可以用來提升算法效率、優(yōu)化復雜系統(tǒng)模擬,還能驗證量子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量子隨機性可用于生成真正隨機的密鑰,增強密鑰分發(fā)的安全性,從而保障信息安全。
但問題是,實現這種隨機性的成本很高。
因此,無數科學家們嘗試找出偽造這種隨機性的方法。
直到去年十月,華人研究員Fermi Ma和黃信元發(fā)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偽造隨機性的新方法。
按量子雜志的說法,他們的新方法“優(yōu)雅且安全”,還無需大量計算開銷。

同時,MIT量子計算研究員Alexander Poremba也表示:
我們首次有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偽隨機性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概念。
具體咋回事兒?下面咱們接著看。
核心用10頁論文證明了PRUs的存在
概括而言,兩位作者用76頁論文(核心證明過程僅10頁)證明了假設存在任何量子安全單向函數的情況下,偽隨機幺正態(tài)(PRUs)的存在。

要想理解這項研究,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隨機幺正(Random unitaries)這個概念。
隨機幺正在量子計算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它們是量子霸權實驗、量子算法和各種加密原語設計的基礎。在物理學中,它們用于模擬高度混亂的過程,例如黑洞動力學。
然而,隨機幺正變換需要大量時間(通常是指數級的)和計算資源來實現,因此現實層面很難操作。
于是乎,PRUs應運而生。一旦證明存在PRUs,隨機幺正變換也能變得更加高效。
2017年,一篇論文引入了PRUs的概念,并試圖用一種結構上可控的方法來模擬Haar隨機酉矩陣。
p.s. Haar隨機酉矩陣是數學家Alfréd Haar在20世紀初提出的概念,它定義了某種最純粹的“隨機”,即每個可能狀態(tài)都等概率地出現在酉矩陣空間里。
不過遺憾的是,作者未能證明其構造的PRUs方法能像真正的Haar隨機酉矩陣一樣。
而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兩位華人研究員首次證明了PRUs的存在。
從論文介紹來看,他們在存在量子安全單向函數的合理假設下,成功證明了標準PRUs和強PRUs的存在。

具體而言,他們使用了“凈化”(purification)這一量子信息理論中的老技術。
其核心思想是,一個復雜隨機系統(tǒng),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更大、但狀態(tài)確定的系統(tǒng)的一部分。
通過提出“路徑記錄模擬”(path-recording simulation)這一新方法,他們能把酉算子在運算過程中的一些關鍵信息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記錄來了解酉算子的特點,為后續(xù)的證明提供了一個有用觀察角度。
然后借助一種特殊函數——單向函數,即從一個方向計算很容易,但幾乎很難從結果反推回去,他們發(fā)現了一個之前被認為是“弱偽隨機”的構造,實際可以看作“真?zhèn)坞S機”。
在保持簡單結構的同時,偽裝成Haar隨機酉矩陣。
此外,他們還證明了對于一些研究Haar隨機酉矩陣的量子算法,有一種高效的模擬方法,且模擬誤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證明是通過仔細研究量子算法在執(zhí)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再利用“路徑記錄模擬”記錄的信息,巧妙地設計出模擬過程來實現的。
論文最后,他們靈活運用膠合引理(能把證明過程中不同部分的結果連接起來的方法)完整地證明了偽隨機幺正態(tài)是存在的。
完整證明過程可查看以下章節(jié)部分:

作者為兩位華人
論文作者一共兩位,均為華人。

Fermi Ma,目前是西蒙斯-伯克利博士后研究員,于202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為量子計算及其對密碼學、復雜性理論和物理學的影響。

黃信元,目前是谷歌量子人工智能的高級研究科學家,這項工作是在他訪問西蒙斯計算理論研究所時進行的。
個人主頁顯示,他今年將加入加州理工學院任理論物理學助理教授。
其研究方向為:
- 量子機器何時能夠比傳統(tǒng)機器學習和預測得更好?
 - 如何加速/自動化量子和物理科學的發(fā)展?
 - 經典機器和量子機器可以學習和發(fā)現哪些物理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