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把可解釋機器學習講明白了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機器學習在提升產品銷售、輔助人類決策的過程中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計算機通常不會解釋它們的預測結果。
我們在使用機器學習模型時,常用的模型性能評價指標有精度、查準率、查全率、ROC曲線、代價曲線等。如果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表現(xiàn)得很好,我們是否就能信任這個模型而忽視決策的理由呢?答案是否定的。
模型的高性能意味著模型足夠智能和“聰明”,但這不足以讓我們了解它的運作原理,因此我們需要賦予模型“表達能力”,這樣我們才能更加理解和信任模型。除了單一的性能評價之外,模型的評價還應該增加一個維度,以表示模型的“表達能力”,可解釋性就是其中一個。
一 可解釋性的定義
解釋指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分析闡明或呈現(xiàn)。對于模型來說,可解釋性指的是模型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表達,是一種能被人類理解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能夠將模型的預測過程轉化成具備邏輯關系的規(guī)則的能力。
可解釋性通常比較主觀,對于不同的人,解釋的程度也不一樣,很難用統(tǒng)一的指標進行度量。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機器學習模型能“像人類一樣表達,像人類一樣思考”,如果模型的解釋符合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能夠清晰地表達模型從輸入到輸出的預測過程,那么我們就會認為模型的可解釋性是好的。
在《機器學習的挑戰(zhàn):黑盒模型正面臨這3個問題》例舉的基金營銷小場景中,雖然模型能夠判斷一個客戶有很大的可能性購買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但是模型不能解釋客戶傾向于購買低風險、低收益產品的更詳細的原因,因此也就無法提出對這個客戶來說更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從而導致營銷的效果不佳。
具備可解釋性的模型在做預測時,除了給出推薦的產品之外,還要能給出推薦的理由。例如,模型會推薦一個低收益產品的原因是,該客戶剛大學畢業(yè),年紀還比較小,缺乏理財意識,金融知識也比較薄弱,盡管個人賬戶中金額不少,但是盲目推薦購買高收益產品,可能會由于其風險意識不足而導致更多的損失,因此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低風險理財產品,讓客戶先體驗一下金融市場,培養(yǎng)客戶的理財興趣,過一段時間再購買高收益的產品。
模型的可解釋性和模型的“表達能力”越強,我們在利用模型結果進行決策時便能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
二 可解釋性的分類
可解釋機器學習的思想是在選擇模型時,同時考慮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可解釋性,并盡量找到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根據(jù)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使用人員,我們大致可以將模型的可解釋性作以下分類。
1. 內在可解釋VS.事后可解釋
內在可解釋(Intrinsic Interpretability)指的是模型自身結構比較簡單,使用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模型的內部結構,模型的結果帶有解釋的效果,模型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具備了可解釋性。
如圖2-1所示,從決策樹的輸出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個特征在不同取值的情況下,預測值存在差異。常見的內在可解釋模型有邏輯回歸、深度較淺的決策樹模型(最多不超過4層)等。
▲圖2-1 決策樹結果
事后可解釋(Post-hoc Interpretability)指的是模型訓練完之后,使用一定的方法增強模型的可解釋性,挖掘模型學習到的信息。
有的模型自身結構比較復雜,使用者很難從模型內部知道結果的推理過程,模型的結果也不帶有解釋的語言,通常只是給出預測值,這時候模型是不具備可解釋性的。事后可解釋是指在模型訓練完之后,通過不同的事后解析方法提升模型的可解釋性。
如圖2-2所示,利用事后解析的方法,可以對不同的模型識別結果給出不同的理由:根據(jù)吉他的琴頸識別出電吉他,根據(jù)琴箱識別出木吉他,根據(jù)頭部和腿部識別出拉布拉多。常用的事后解析方法有可視化、擾動測試、代理模型等。
▲圖2-2 事后解釋:a. 原始圖片,b. 解釋為電吉他的原因,c. 解釋為木吉他的原因,d. 解釋為拉布拉多的原因(來源:論文“"Why Should I Trust You?"—Explaining the Predictions of Any Classifier”)
2. 局部解釋VS.全局解釋
對于模型使用者來說,不同場景對解釋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對于整個數(shù)據(jù)集而言,我們需要了解整體的預測情況;對于個體而言,我們需要了解特定個體中預測的差異情況。
局部解釋指的是當一個樣本或一組樣本的輸入值發(fā)生變化時,解釋其預測結果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例如,在銀行風控系統(tǒng)中,我們需要找到違規(guī)的客戶具備哪個或哪些特征,進而按圖索驥,找到潛在的違規(guī)客戶;當賬戶金額發(fā)生變化時,違規(guī)的概率會如何變化;在拒絕了客戶的信用卡申請后,我們也可以根據(jù)模型的局部解釋,向這些客戶解釋拒絕的理由。
圖2-2展示的既是事后解釋,也是一個局部解釋,是針對輸入的一張圖片作出的解釋。
全局解釋指的是整個模型從輸入到輸出之間的解釋,從全局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到普遍規(guī)律或統(tǒng)計推斷,理解每個特征對模型的影響。
例如,吸煙與肺癌相關,抽煙越多的人得肺癌的概率越高。全局解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基于特征的目標分布,但一般很難獲得。
人類能刻畫的空間不超過三維,一旦超過三維空間就會讓人感覺難以理解,我們很難用直觀的方式刻畫三維以上的聯(lián)合分布。因此一般的全局解釋都停留在三維以下,比如,加性模型(Additive Model)需要在保持其他特征不變的情況下,觀察單個特征與目標變量的關系;樹模型則是將每個葉節(jié)點對應的路徑解釋為產生葉節(jié)點結果的規(guī)則。
3. 可解釋機器學習的研究方向
可解釋機器學習為模型的評價指標提供了新的角度,模型設計者在設計模型或優(yōu)化模型時,應該從精度和解釋性兩個角度進行考慮。
圖2-3所示的是可解釋機器學習中模型精度和模型可解釋性的關系,由香港大學張愛軍教授提出,在學術界廣為流傳,圖2-3中的橫軸代表模型的可解釋性,越往正方向,代表模型的可解釋性越高;縱軸代表模型的精度,越往正方向,代表模型的精度越高。
▲圖2-3 可解釋機器學習:模型精度和模型可解釋性的關系(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張愛軍博士)
針對模型評價的兩個指標,可解釋機器學習有兩大研究方向,具體說明如下。
第一,對于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模型(比如決策樹、邏輯回歸、線性回歸等),模型的可解釋性較強,我們在使用模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模型的內部結構,結果具有很高的可解釋性。
然而一般情況下,這些模型的精度較低,在一些信噪比較高(信號強烈,噪聲較少)的領域,擬合效果沒有當下的機器學習模型高。
在保持模型的可解釋性前提下,我們可以適當?shù)馗牧寄P偷慕Y構,通過增加模型的靈活表征能力,提高其精度,使得模型往縱軸正方向移動,形成內在可解釋機器學習模型。比如,保持模型的加性性質,同時從線性擬合拓展到非線性擬合,GAMI-Net、EBM模型均屬于內在可解釋機器學習模型。
第二,當下的機器學習模型(比如神經(jīng)網(wǎng)絡、深度學習),其內部結構十分復雜,我們難以通過逐層神經(jīng)網(wǎng)絡或逐個神經(jīng)元觀察數(shù)據(jù)的變化,在一些信噪比較低(信號較弱,噪聲強)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把噪聲也擬合進去,不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錯誤,模型的可解釋性較低。
為了提高模型的可解釋性,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 降低模型結構的復雜度,如減少樹模型的深度,以犧牲模型的精度換取可解釋性;
- 保持模型原有的精度,在模型訓練完之后,利用事后輔助的歸因解析方法及可視化工具,來獲得模型的可解釋性。
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其目的都是讓模型往橫軸的正方向移動,獲取更多的可解釋性。LIME和SHAP等方法均屬于事后解析方法。
可解釋機器學習的研究在學術界和工業(yè)界都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發(fā)表的文章和落地應用逐年增長。無論是哪一個研究方向,可解釋機器學習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
- 在保證高水平學習表現(xiàn)的同時,實現(xiàn)更具可解釋性的模型;
- 讓我們更理解、信任并有效地使用模型。
關于作者:邵平,資深數(shù)據(jù)科學家,索信達控股金融AI實驗室總監(jiān)。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領域有十多年技術研發(fā)和行業(yè)應用經(jīng)驗。技術方向涉及可解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時間序列預測、智能推薦、自然語言處理等。現(xiàn)主要致力于可解釋機器學習、推薦系統(tǒng)、銀行智能營銷和智能風控等領域的技術研究和項目實踐。
楊健穎,云南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學碩士,高級數(shù)據(jù)挖掘工程師,一個對數(shù)據(jù)科學有堅定信念的追求者,目前重點研究機器學習模型的可解釋性。
蘇思達,美國天普大學統(tǒng)計學碩士,機器學習算法專家,長期為銀行提供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主要研究方向為可解釋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曾撰寫《可解釋機器學習研究報告》和多篇可解釋機器學習相關文章。
本文摘編自《可解釋機器學習:模型、方法與實踐》,經(jīng)出版方授權發(fā)布。(ISBN:978711169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