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摘套内射激情视频,久久精品99国产国产精,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中文在线中文a,性爽19p

你需要掌握的 Koa 洋蔥模型和中間件

開發(fā) 前端
洋蔥模型,就是將數(shù)據(jù)順序傳入到多個中間件中,讓它們進行處理傳遞,并利用函數(shù)遞歸的特性,讓我們可以在一個中間件內先執(zhí)行前半部分邏輯,再執(zhí)行之后的所有中間件的完整邏輯后,再掉轉方向繼續(xù)執(zhí)行這個中間件的后半部分。

大家好,我是前端西瓜哥。

Koa 是一個 nodejs 框架,經(jīng)常用于寫 web 后端服務。它是 Express 框架的原班人馬開發(fā)的新一代 web 框架,使用了 async / await 來優(yōu)雅處理無處不在的異步邏輯。

我們常說 Koa 其實是洋蔥模型,今天就來深挖下 Koa 的洋蔥模型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洋蔥模型

在這之前,我們先簡單看看 Koa 是如何使用的。

在 Koa 中,我們通過 app.use 方法注冊中間件。中間件可以注冊多個,它們的執(zhí)行順序和注冊時機相關,先注冊的先執(zhí)行。

所謂中間件就是一個函數(shù),這個函數(shù)接受 Koa 提供的兩個參數(shù):

  1. ctx 上下文對象;
  2. next 函數(shù)。

ctx 上有各種參數(shù),比如請求對象 request 和響應對象 response。

調用 next 函數(shù)會執(zhí)行下一個的中間件,如果你不調用 next 函數(shù),那下一個中間件就不會執(zhí)行。

我們看一個例子: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 中間件 1:記錄請求花費時間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中間件 1');
const start = new Date().getTime();
await next();
const t = new Date().getTime() - start;
console.log('請求花費時間為', t + ' ms');
})

// 中間件 2:獲取數(shù)據(jù)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中間件 2')
const data = await getData();
ctx.body = { data };
})

// 模擬從數(shù)據(jù)庫獲取數(shù)據(jù),耗時 1 s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resolve();
}, 1000);
})
return 'Hello World!';
}

app.listen(3005);

當請求時,服務器的日志是這樣的:

中間件 
中間件 2
請求花費時間為 1005 ms

從中間件 1 睡覺來看來說,代碼邏輯可以分為三部分:

  1. 先執(zhí)行next() 。
  2. 然后執(zhí)行next() 其后的中間件 2 的所有代碼。
  3. 最后執(zhí)行next() 后面的代碼。

這種先執(zhí)行了當前中間件的前半部分邏輯,然后處理完之后的中間件后,最后繼續(xù)執(zhí)行當前中間件的后半部分的特性,可以讓我們可以像洋蔥一樣,從外到內先處理 request 對象,再從內到外處理 response 對象,于是被稱為 洋蔥模型。

圖片

洋蔥模式本質是設計模式中的 職責鏈模式 的變體。

職責鏈模式,指的是將請求和響應解耦,讓多個處理對象有機會依此去處理請求。比如處理對象 A 先處理數(shù)據(jù),然后將處理后的數(shù)據(jù)傳給處理對象 B,依此類推形成了一條鏈。鏈條上的不同處理對象負責各自的職責。

A -> B -> C

相比經(jīng)典的職責鏈模式,洋蔥模型可以將一個處理器分成兩個部分,在不同時機觸發(fā)但卻擁有相同的上下文,在一些情況下是非常好用的,就比如剛剛提到的打印單個請求花費時長。

A1 -> B1 -> C -> B2 -> A2

Koa 中的源碼實現(xiàn)

Koa 是一個非常輕量的庫,源碼分析起來相對比較容易,所以我們來看看它的洋蔥模型,也就是中間件模型的實現(xiàn)吧。不過因為用到了大量閉包的實現(xiàn),看起來還是容易眼花的。

首先通過 new Koa() 創(chuàng)建的一個 app 對象,它有一個成員屬性 middleware,初始值為空數(shù)組。這個 middleware 就是保存中間件函數(shù)的地方。

每當我們調用 app.use(fn) 時,Koa 會將中間件函數(shù)加到 middleware。

use (fn)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最后我們調用 app.listen(port),這個 API 會啟動 http 服務器。

listen (...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this.callback 是一個函數(shù),會返回一個封裝好的函數(shù)給 nodejs 原生的 http.createServer 使用。

callback 實現(xiàn)為:

callback () {
const fn = this.compose(this.middleware)
if (!this.listenerCount('error')) this.on('error', this.onerror)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再看看這個 this.compose 方法,它將多個中間件函數(shù)進行組合,讓它們可以依此被調用。這個 compose 被抽成一個名為 koa-compose 的 npm 包,里面的代碼很少,我將其中的核心代碼抽出來: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function dispatch (i) {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 走到最后一個中間件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return dispatch(0)
}
}

compose 函數(shù)的作用是將中間件函數(shù)進行組裝,先返回第一個中間件函數(shù)的封裝,其類型簽名為 () => Promise<any>。

當這個被封裝的函數(shù)被執(zhí)行時,它會將執(zhí)行原始的中間件函數(shù),并拿到下一個中間件函數(shù)的封裝,也就是 next。

我們回到 callback 方法中,其中 this.handleRequest 的實現(xiàn)為:

handleRequest (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res.statusCode = 404
const onerror = err ctx.onerror(err)
const handleResponse = () respond(ctx)
onFinished(res, onerror)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this.handleRequest 將 compose 返回的第一個中間件,進行調用。

Express 是洋蔥模型嗎?

Express 發(fā)布時,ES6 還沒出來,不能使用 Promise,更不用說 ES7 的 async / await 了。

所以 Express 在當時情況下,其實并沒有能力實現(xiàn)這種支持異步的洋蔥模型,那時候要做異步就只能使用回調的風格。

總的來說,Express 也算是一種 只支持同步的洋蔥模型,因為它在實現(xiàn)上沒有處理 next 是 async 的情況,這是歷史原因導致的。

Express 是在調用 res.send  時,結束數(shù)據(jù)的處理,返回響應數(shù)據(jù)給客戶的。在一個請求里不能多次調用 res.rend。

Koa 是給 ctx.response 上加內容,等到中間件走完才返回數(shù)據(jù)。

結尾

洋蔥模型,就是將數(shù)據(jù)順序傳入到多個中間件中,讓它們進行處理傳遞,并利用函數(shù)遞歸的特性,讓我們可以在一個中間件內先執(zhí)行前半部分邏輯,再執(zhí)行之后的所有中間件的完整邏輯后,再掉轉方向繼續(xù)執(zhí)行這個中間件的后半部分。

相比一旦進入下個中間件后再不回來,這種實現(xiàn)可以讓我們的代碼更靈活,在一些場景下很有用。

責任編輯:姜華 來源: 前端西瓜哥
相關推薦

2020-11-02 08:51:57

中間件和洋蔥模型

2021-06-29 09:34:00

洋蔥模型中間件

2022-01-02 09:29:37

模型洋蔥Koa

2022-07-14 08:17:59

中間件微服務開發(fā)

2016-11-11 21:00:46

中間件

2022-11-18 07:54:02

Go中間件項目

2024-01-05 08:17:53

FiberGolang路由

2021-02-11 08:21:02

中間件開發(fā)CRUD

2011-05-24 15:10:48

2016-11-22 16:57:30

koanode.jsjavascript

2021-08-07 07:23:08

Webpack中間件模型

2011-12-30 10:31:38

云計算

2023-07-30 15:14:19

Koa蔥圈模型

2015-02-07 21:52:45

PaaS中間件

2018-07-29 12:27:30

云中間件云計算API

2018-02-01 10:19:22

中間件服務器系統(tǒng)

2024-07-11 11:17:00

消息隊列Java

2018-05-02 16:23:24

中間件RPC容器

2013-03-13 10:37:22

中間件Windows

2014-06-05 14:41:20

金蝶中間件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