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技術總監(jiān)的痛與悟:工程師的職場規(guī)劃怎么做?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好的職場規(guī)劃指導,勝過摸爬滾打無數(shù)。
十年職場彎路的總結和反思
前幾天有一位在谷歌工作過多年的朋友,去某知名大學做了個職業(yè)規(guī)劃分享,我留言說早知道我就去蹭課了。
朋友說我哪需要什么職業(yè)規(guī)劃分享,其實我自己心里清楚,我雖然也分享些職場經(jīng)驗,但是我自己也需要職場規(guī)劃指導。
敢于分享,不是因為我很成功,而是因為我走了不少彎路。分享有兩種,一種分享成功經(jīng)驗,一種分享失敗經(jīng)驗。兩種經(jīng)驗同樣重要。
沒有人生來就是導師,***秀的創(chuàng)業(yè)導師和***秀的職場規(guī)劃老師,都有自己職場路上的老師。
不同的只是,有的人比較幸運,遇到了伯樂,他們的老師是別人;有的人沒那么幸運,一路摸爬滾打,他們的老師是自己踩下的一個個坑。
我自己沒有很好的職場規(guī)劃,蹉跎了不少光陰,我的「失敗之書」如下(《失敗之書》是詩人北島的一本散文集):
- 2009 年,實習***年,做即時通訊開發(fā),Windows 平臺。
- 2010-2012 年,第二次實習及***份工作,找了一家技術型公司,向很多谷歌牛人學習。
我從 Windows 轉向 Linux 后臺開發(fā);從自己摸索,到拜師學藝。方向:網(wǎng)頁搜索,主要方向是爬蟲。
- 2012-2014 年,第二次工作,得到團隊管理機會,轉向移動搜索。當時公司是國內(nèi)最早做移動搜索的團隊,當然,做得早不如百度做得好。
這次除了負責爬蟲,還負責網(wǎng)頁解析,索引和一些后端服務。工作期間,獨立構建了一個垂直搜索引擎。
- 2014 年至今,第三次工作,轉向 AI 公司負責垂直搜索,并做了一些和 AI 相關的工作。
曾經(jīng)有一位大佬告訴我,我找工作的方向都挺不錯的,不過找的公司都不是***的。
評語很痛,但是深以為然,悔不當初:
- 2009 年那會,騰訊 QQ 所向披靡,大家都認為,要是畢業(yè)能進入騰訊開發(fā) QQ 客戶端,那是多么牛逼而幸運的一件事情。當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還沒有興起,我的老板告訴我,未來的 PC 將慢慢消失。
當時我不以為然,現(xiàn)在我暗暗佩服。那會我選擇了做客戶端開發(fā),完全還在時代潮流中。當年,客戶端開發(fā)還沒安卓和 iOS 什么事情。
- 2010-2012 年那會,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正慢慢起來,百度也還如日中天,畢業(yè)生們都以能加入百度為榮。同學們也都以能做搜索為榮,做搜索,工程浩大,大數(shù)據(jù),機器眾多,一個字,牛!
當年做搜索的公司可謂眾多,畢業(yè)生人才爭搶也主要是幾個搜索公司,比如百度和人民搜索、盤古搜索等搶人才,不一定搶得到,因為后兩家公司戶口指標眾多。
- 2012 年后,移動搜索慢慢起來,這個時候去做移動搜索,是非常好的時間點。當時不僅百度做移動搜索,神馬搜索也加入戰(zhàn)局。
360 在 PC 搜索上啃下了百度 10% 的市場份額后,也快速搭建了移動搜索團隊。當時負責 360 移動搜索的就是我前同事。
- 2014 年那會,移動搜索方興未艾,媒體們還沒開始鼓吹人工智能和語音交互。科技新媒體也正在逐一涌現(xiàn)。
我一只腳踩進移動搜索,一只腳踩進人工智能,可以說很好地踩到了時代潮流。當然沒有能成為技術潮流的弄潮兒,只能深以為憾了。
方向是不錯,但是都不是***的公司。那么這幾個方向,哪些是***的公司呢?
重新復盤下,我當時跳槽的幾個轉折點,比較公認的好機會可能是:
- 2009 年做客戶端開發(fā),尤其是 IM 開發(fā),到騰訊或者 360。QQ 和 360 安全衛(wèi)士等,都是安裝量幾億的客戶端產(chǎn)品。而兩家出的客戶端產(chǎn)品,都是技術和產(chǎn)品俱佳。
- 2010 年做搜索,***的公司在百度。谷歌雖好,可惜當時已經(jīng)退出中國了。當然,當時云壤也是非常好的搜索團隊,平均水平業(yè)界領先。
- 2012 年做移動搜索,***的公司在百度。百度入局,其他人都沒有機會。PC 上強勁的 360,奇虎奇虎,騎虎難下,老周騎著一頭 PC 搜索的猛虎,也攻不下移動搜索的一座城。
據(jù)周鴻祎自傳《顛覆者》所寫,當年奇虎的名字來源,就是騎虎難下,而 3721 當然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 2014 年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在科大訊飛或百度。當然一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是不錯的機會。
不過相比兩家在人工智能上的高研發(fā)投入,不免捉襟見肘。有能力的話,人工智能***的機會還是到美國谷歌。
***的公司或許客觀存在,但是你能不能加入***的公司,并加入***的團隊,有時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何況,就是在***的公司里的***的團隊,你做的也不一定就是***的項目,***的項目也不一定適合你,因此不一定能夠收獲最快的成長。
在我眼里,最快的成長方式,就是到***的公司拿好項目歷練(就你想要從事的方向而言)。
而我并沒有去當時從事方向的***公司,我可以騙自己說就是去面試也不一定能加入,但是沒去嘗試畢竟是一種遺憾。
好了,自己的例子剖析完了,接著說一些身邊的例子,或者聽來的故事。
六個職場典型正負樣本
負例 1:高材生不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
某甲,清華碩士,阿里工作三年,自己創(chuàng)業(yè)兩三年,加入早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年。畢業(yè)六七年,年薪四五十萬。
說說他職業(yè)規(guī)劃沒做到位的幾個點:
BAT 工作幾年,沒有拿到很好的技術級別。
創(chuàng)業(yè)三年,公司沒怎么增長,長期三五人,缺乏市場和運營等方面的鍛煉機會。去創(chuàng)業(yè)沒問題,但是沒方向、沒壓力下的慢慢摸索,還不如到創(chuàng)業(yè)公司。
加入創(chuàng)業(yè)公司,技術上純輸出,缺乏技術成長。另外創(chuàng)業(yè)公司較小,技術團隊小,缺乏很好的技術管理鍛煉機會。
創(chuàng)業(yè)公司高 Title 和高期權并沒有那么重要,就以目前小米頭條滴滴現(xiàn)在的體量而言,就是萬分之幾也是身價過千萬。
負例 2:該跳不跳的故事
某乙,二三線公司 A 工作三四年,后加入公司 B 工作七八年,后加入同行業(yè)公司 C 工作一兩年,***加入該行業(yè)***的公司 D,換了個方向,工作至今。畢業(yè)十幾年,薪資七十上下。
乙人算聰明,也算勤奮。可是身邊不少朋友財務自由了,或者年薪百萬以上了,而年薪百萬對于他還是個遙遠的未來。
說一下他沒做好的幾個點:
在公司 A,還沒到很好的級別就跳走了。導致到 B,沒能拿到比較好的職位。
公司 B,前幾年勢頭還可以,后面兩年明顯走下坡路了,但是他沒有及時跳走。
也許是惰性作怪,也許是因為股票期權舍不得。要是公司走下坡路了,沒有什么應該阻擋跳槽的路。
職場路上,只有自己的成長機會應該珍惜,其他沒有什么舍不得的。該跳則跳,不跳只有等死。
到 D 公司,他自己現(xiàn)有的優(yōu)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想轉更熱門的新方向由無重入門,因此升職加薪的機會并不多。
再來說一些值得借鑒的好例子:
榜樣 1:分步跳實現(xiàn)目標
某 A,普通高校出身,會計專業(yè),先到國內(nèi)所實習,后留在實習的國內(nèi)所工作。
工作一兩年后,跳槽到四大某所,成為當時差不多最年輕的經(jīng)理。A 同學畢業(yè)直接加入四大比較難,因此先找個跳板,國際***的比較難,那就先到國內(nèi)***的試試看。
經(jīng)過一番努力,先在國內(nèi)所證明自己的能力,再加入國際大所就比較容易了。
有時候目標比較遠大,比較難一蹴而就,那么我們就分階段走,一步一個腳印,有步驟分階段達成。
榜樣 2:看準老板,高期權回報
某 B,畢業(yè)后就加入小米,現(xiàn)期權價值已大幾千萬。風口不容易看懂,但是老大牛不牛還是比較容易看懂的。
雷老板曾經(jīng)是優(yōu)秀的企業(yè)***,出色的投資人,二次創(chuàng)業(yè)再創(chuàng)輝煌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還有一點,相信期權的價值也很重要。不少公司高期權的同學現(xiàn)金可能比較低,而外面高現(xiàn)金高 Title 的機會又不少。
假如耐不住寂寞提前走了,小米上市了(眼看七八月份就要上市了),他就追悔莫及了。風口看不懂,那就看稍微容易看懂的人。
榜樣 3:目標達成即離職
某 C,畢業(yè)后為了戶口去了國企,拿到戶口的第二個月,就提出了辭職。雖然要補償近十萬,但是他借錢搞定,毫不猶豫。
該同學目標明確,來了就戶口一個目標,目標達成就當即離職,可謂雷厲風行。有些人天生不是籠中鳥,時刻準備飛走。
榜樣 4:抓準技術潮流,認準個人優(yōu)勢
某 D,畢業(yè)后在大公司做測試,但是他本科期間有編程功底,也喜歡編程。后應同學邀請,加入一個十幾個人的公司,轉型做 Windows 開發(fā)。
后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開始學習安卓開發(fā),由于有 Windows 上的 C++ 開發(fā)經(jīng)驗,后專注 iOS 開發(fā)。目前是國內(nèi)某知名公司的 iOS 開發(fā)負責人,團隊規(guī)模十幾個。
踩坑總結出的職場經(jīng)驗教訓
我有一段時間經(jīng)常看優(yōu)秀同事的 Linkedin 資料,想要發(fā)掘他們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律,有一些發(fā)現(xiàn)。
結合自己和朋友的職場經(jīng)驗,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追求的目標要明確
比如去國企拿戶口,去大公司鍍金拿光環(huán)。一旦追求的目標達成了,也缺乏成長了,就可以考慮離開了。
比如拿到戶口就離職,再比如在 BAT 呆了一段時間了,如果個人覺得缺乏成長,就應該出去看看。沒必要覺得***份工作需要干個兩三年。
跳槽的唯一目標是成長
如果每次跳槽都收獲了成長,其實跳槽的頻率高不高,用人單位并沒那么在意。壞團隊呆三個月不嫌短,好公司呆三年不嫌長。
風口很重要
風口來了,豬也能飛起來。說豬可能很難聽,谷歌版本的那句話中聽一些:
如果你在火箭上有一個位置,別計較坐在哪兒。先上去再說!
—Google CEO 艾里克·施密特
做投資的人,趕行業(yè)的風口。做技術的人,趕技術的風口。比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起來了,懂 C++ 語言的 Windows 程序員,不妨轉 iOS 開發(fā),懂 Java 的不妨轉安卓開發(fā)。
比如人工智能到來了,后端開發(fā)、算法工程師不妨轉 AI 工程師。不趕風口也有牛人,不過牛人的價格可能就沒那么高了。
做操作系統(tǒng)開發(fā)的工程師挺牛的,做編譯器開發(fā)的工程師也牛,但是工作近十年拿到的薪資可能還不如做 AI 的優(yōu)秀應屆生高。
假如應屆找工作的時候,一個做軟件外包的 offer 年薪四十萬,做 AI 的年薪 30 萬,那一定要去做 AI。
假如你現(xiàn)在做 AI 年薪 30 萬,獵頭有個年薪 45 萬的機會讓你去做安卓開發(fā),僅僅是因為你實習期間有相關的項目經(jīng)驗,那么你一定不要跳過去。
不要因為沖動而跳槽
工作中難免有不爽,要看不爽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得改掉。
是別人的問題,是否有可能解決?比如是否能夠及時和 Leader 溝通,是否能夠向公司反饋?跳槽了是否就沒有這些不爽了?
沖動是魔鬼,生活中是,職場里也是,跳槽的時候更是。
以退為進
比如你之前在大公司當測試,后來跳槽去小公司做開發(fā),看似公司小了,實則方向進了。一天能進大公司的話,一輩子大公司的門都向你敞開。
比如你之前帶了很大一個團隊,幾十號人,但是團隊平均薪資才十幾二十萬。
后來有一個機會,跳槽去一個小公司,只是當 Tech Lead,甚至連 Title 都沒有,除了少數(shù)幾個管理層,大家都是工程師。
你帶兩三個人,甚至團隊一個人也沒有,需要你自己去組建,團隊平均薪資四五十萬。
這時候,看似退了,實則進了。
平步青云很難。誰都想這會在 A 輪公司當普通程序員,跳槽到 B 輪當小組長,再跳槽到 C 輪后當架構師,再跳槽到 D 輪當技術總監(jiān),后來跳槽到 BAT 等巨頭還能當技術總監(jiān)。這時候不妨考慮以退為進。
有時候,以退為進是智慧,更是勇氣。
看似進了,實則退了
有些人看中 Title, 這家公司當技術總監(jiān),跳槽到下一家技術沒那么好的公司當技術 VP。
公司如果黃了,或者發(fā)現(xiàn)勢頭不對了,又跳槽到早期公司當 CTO。CTO 沒當多久,覺得公司做起來沒希望,又跳槽到上市公司當技術 VP。
看起來公司是好了些,可是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技術口碑都好,也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盈利,上市公司也不少在走下坡路的,有些甚至在巨頭的夾擊下生存維艱。
不要太看中 Title 這種沒有實質(zhì)性好處的虛職。如果是怕名片拿出去不好看,干脆自己開個公司,給自己安個 CEO 的職位好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有不少人,總是在重復自己的工作,在 A 公司,做爬蟲,在 B 公司,也做爬蟲,十幾年了,還是做爬蟲。
甚至代碼都是十幾年前的代碼,基礎庫都從 A 公司拷貝到 B 公司,然后再拷貝到 C 公司。
有一些人,薪資很高。這會在 A 公司當技術 VP, 公司黃了,到同行業(yè)的 B 家當分公司 CTO,B 家黃了后,去同行業(yè)的外企 C 當中國區(qū)負責人,又黃了。
幾份工作,看似沒退步,但是幾年的光陰在流逝,而個人的經(jīng)驗并沒有在積累,其實職場生涯就是在退步,原因很簡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別人在進,你在原地踏步,相對地,你就是在退步。當然,這些人年薪幾百萬,現(xiàn)金一兩百萬,退了也就退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更可怕的當然是真正的退步啦,隨著年紀加大,開始降薪,就如同之前傳遍朋友圈的職場半坡。
人生是一場賽跑,職場如同爬坡。假如真的才華有限,會在職場半坡后,開始下滑,那么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前半程,加足馬力,少走彎路,將半坡的高度盡可能抬高。
這樣,到了職場下半場,也就顯得從容些。
作者:葉順平
簡介:北大碩士,多年搜索研發(fā)經(jīng)驗,對網(wǎng)頁搜索和語音交互有豐富經(jīng)驗?,F(xiàn)為某知名人工智能公司技術總監(jiān)。愛編程,喜文藝,業(yè)余時間寫有“技藝叢談”公眾號(ID: jiyicongtan ),主張“談技術要有趣,論藝術要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