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CPU的這些坑 不說你可能沒注意
買筆記本電腦,一旦確定了用途、預算和尺寸后,CPU(中央處理器)型號無疑是***先的篩選條件,畢竟它是筆記本的“大腦”。
性能更強的CPU可以幫助用戶更快地處理表格、加載網(wǎng)頁、編輯照片和游玩游戲。但同時,高性能處理器也意味著它的續(xù)航會更差。
因此,在選擇筆記本的關鍵部件——CPU前,我們應該先確定我們要拿筆記本干些什么。
不同用途該用哪種CPU?
目前筆記本CPU依然是Intel(英特爾)的天下,鑒于搭載AMD Ryzen移動版處理器的筆記本仍未正式上市,AMD現(xiàn)時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移動產(chǎn)品,所以本文只針對Intel的產(chǎn)品進行介紹。
那么,哪款CPU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只要清楚用途和預算就好辦了,求真實驗室為大家整理了一個表格,什么用途該買哪個系列的CPU,一目了然:
CPU型號怎么看?
Intel處理器看似種類繁多,但也不難分辨。我們就以常見的酷睿i系列CPU為例子:首先是品牌系列,性能上i7>i5>i3,但一般i5就能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Y系列除外,下面會講到)。
品牌系列后跟著的是具體的型號,***位表示代數(shù)(只有酷睿適用這個規(guī)律),這里推薦辦公用戶盡量在預算內(nèi)選購新推出的第8代產(chǎn)品。
二至四位為SKU位數(shù)(Y系列是***兩位),這個數(shù)值越大,表示該CPU性能越高,如i5-7300U就比i5-7200U性能要強。
后綴是U的話,表示該產(chǎn)品是低電壓版。U系列是最為主流且常見的類型,辦公用戶比較適用。
后綴是Y的話,表示該產(chǎn)品是超低功耗的Y系列,其實是酷睿m系列改名而來的,和常規(guī)的酷睿產(chǎn)品在性能上有差距。
有游戲和高性能要求的用戶選擇HQ、HK后綴的產(chǎn)品,它們都是標準電壓的標志,而前者不支持超頻,但后者允許用戶超頻。
至于M后綴指的是移動版產(chǎn)品,這在Xeon E系列中出現(xiàn),其它后綴在近兩年的新款CPU型號中已不多見,就不贅述了。
不同處理器系列詳解
Xeon E系列:專業(yè)高端用戶
Xeon E系列處理器主要出現(xiàn)在***移動工作站上,搭載Xeon E的筆記本能夠高效地進行3D動畫制作、復雜的工程模擬等專業(yè)工作,性能非常強勁。但同時這類筆記本續(xù)航能力不強,而且價格也十分昂貴。
主流型號:Xeon E3-1535M v6、Xeon E3-1505M v6、Xeon E3-1505M v5
HQ/HK標準電壓系列:專業(yè)設計/高端游戲
對于從事視頻制作、圖形設計以及高端游戲的用戶來說,以HQ、HK為后續(xù)的標準電壓CPU能夠提供更強勁的性能,但會比U為后續(xù)的CPU產(chǎn)生更多的熱量,續(xù)航也會差不少。
由于散熱壓力更大,因此搭載HQ、HK標準電壓系列CPU的筆記本基本和“輕薄”這個詞無緣了。
HQ和HK后綴也有不同的含義,兩者都是標準電壓系列,但HK后續(xù)的CPU允許用戶進行超頻,而HQ則不行。關于超頻的話題,會涉及更多進階的知識,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主流型號:i7-7920HQ、i7-7820HK、i5-7440HQ、i5-7300HQ
U低電壓系列:普羅大眾的辦公之選
U系列CPU是性能表現(xiàn)和續(xù)航能力比較平均的產(chǎn)品,如i5-7200U和i5-8250U。對于大多數(shù)只是上上網(wǎng)、看看視頻、處理表格和文檔,偶爾修一下圖的用戶來說,U系列CPU的性能已經(jīng)很夠用了。
目前Intel已經(jīng)推出了第8代酷睿i5、i7處理器,核心/線程數(shù)也全線提升到4核8線程,比起第7代酷睿i5、i7處理器在多任務處理上更強,因此推薦大家優(yōu)先選購搭載第8代酷睿處理器的產(chǎn)品。
8代i7、i5、i3處理器
主流型號:i7-8650U、i7-8550U、i7-7600U、i7-7660U、i7-7500U、i5-8350U、i5-8250U、i7-7567U、i5-7200U
Y/M系列:無風扇設計,輕薄便攜
Y系列對于部分用戶來說是一個陷阱,雖然它們也擁有i5、i7等看似性能很強的名號,但事實上,現(xiàn)在Y系列的i5、i7是由M系列的m5、m7改名而來的,所以別看同樣是i5、i7,它們和U系列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Y/M系列的CPU得益于其超低的TDP,可以在無風扇設計的超薄筆記本上使用,因此雖然性能不強,但續(xù)航依然有不差的表現(xiàn),適合追求輕薄便攜,對性能要求不高的輕度用戶。
主流型號:Core i7-7Y75、Core m7-6Y75、Core i5-7Y54、Core m5-6Y57
賽揚Celeron/奔騰Pentium/凌動Atom系列:預算緊缺,輕度使用
賽揚和奔騰系列CPU基本是低價的代表了,而凌動則是英特爾***的處理器產(chǎn)品線。前兩者能夠滿足的僅有瀏覽網(wǎng)頁、簡單的文檔表格編輯、觀看視頻等基礎功能,而后者只能夠滿足***層次的瀏覽網(wǎng)頁和觀看視頻的需求。
賽揚和奔騰系列CPU適合預算非常緊缺,對性能要求也不高的用戶,這些用戶可能不太依賴筆記本,但又確實需要用它進行部分工作。
賽揚和奔騰系列處理器
而凌動系列只出現(xiàn)在超廉價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上,這些設備適合兒童電腦教育,或是作為主力筆記本的輔助和擴充。當然它們的優(yōu)勢是便宜,續(xù)航也很長。
凌動系列處理器
主流型號:Pentium N3700、Pentium 4405U、Celeron N3060、Celeron 3855U、Atom x7-Z8750、Atom x5-Z8500
CPU部分技術參數(shù)介紹
CPU處理器的主要參數(shù)有型號、指令集和架構(gòu)、頻率、核心/線程數(shù)等。命名規(guī)則方面,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jīng)聊得比較清楚了,那么本文主要解析一下剩下的幾個參數(shù)。
指令集和微架構(gòu)
CPU執(zhí)行計算任務時都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程序在被執(zhí)行前都需要先翻譯為CPU可以理解的語言,這種規(guī)范或語言我們成為指令集。
而CPU的硬件架構(gòu)稱為微架構(gòu),微架構(gòu)就是用硬件電路去實現(xiàn)指令集的。不同微架構(gòu)設計會影響到CPU核心的工作頻率以及在一定頻率下的運算量和能耗水平。因此,雖然CPU主頻在近年提升不大,但得益于微架構(gòu)的改進和工藝的升級,CPU的運算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的提升。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可以放心選擇更新的架構(gòu),通常新架構(gòu)CPU的運算能力都會比同樣定位的老架構(gòu)產(chǎn)品更強(簡單來說就是買新不買舊)。
頻率
同架構(gòu)前提下,頻率是衡量CPU性能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之所以介紹架構(gòu)的概念,是因為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喜歡拿CPU的主頻來判斷其性能,殊不知在不同微架構(gòu)的前提下不能直接用主頻來比較CPU之間的性能。
CPU的頻率有主頻(時鐘頻率,Clock Speed)、倍頻和外頻三個部分,主頻等于后兩者的乘積。Intel的CPU也有睿頻一說,其實就是一種加速技術,但CPU并不能長時間工作在***睿頻上。
比如Intel Core i5 7200U的主頻(基礎頻率)為2.5GHz,***睿頻3.1GHz,后者是***工作頻率,但并不能長時間運行在3.1GHz上。而且筆記本上有溫度墻的存在,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會主動降低CPU工作頻率,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基礎頻率高的,而不是***睿頻高的。
核心/線程數(shù)
CPU有核心和線程兩個主要參數(shù),比如Intel Core i7-7820HQ這款CPU,4核心8線程,核心指CPU的物理核心,而線程則是程序執(zhí)行流的最小單元。通過超線程技術,1個物理核心可以同時處理2個線程,進一步提高了CPU運行效率。
今年8代酷睿i7-8650U、i7-8550U、i5-8350U、i5-8250U都提升到了4核8線程,多任務處理性能更好,建議沒有游戲和專業(yè)應用需求的日常辦公用戶選擇8代酷睿。
TDP
有部分網(wǎng)友可能會誤把TDP當作CPU或GPU的實際功耗數(shù)值,但實際并非如此。TDP,即熱設計功率,指電腦散熱系統(tǒng)在典型工作負載情況下驅(qū)散的計算機芯片或組件(通常為CPU或GPU)產(chǎn)生的***熱量。
TDP并不代表CPU/GPU的實際功耗,但可以根據(jù)TDP對CPU的發(fā)熱量做出一定的估計。
另外,在同等性能的前提下,TDP是越低越好的,這個參數(shù)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意義并不大,想知道CPU和GPU的實際功耗,還是需要經(jīng)過實際測試才能計算出來。
總結(jié):確定用途,在預算范圍內(nèi)選***的
筆記本CPU雖然種類繁多,但近兩年的新品已經(jīng)沒那么復雜了,只要確定好用途,結(jié)合自己的預算,在預算范圍內(nèi)根據(jù)CPU命名法則選擇性能***的產(chǎn)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