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適用” VS “易用”
相信大家都有去銀行柜員機取錢的經(jīng)驗。柜員機在操作細節(jié)上的吐槽點很多,比如要研究很久才知道應該用插卡的方向;物理按鍵跟屏幕按鍵對應錯位等等。這些都讓人在使用過程中很不爽,都需要改進。不過在取錢流程上,有一個設定同樣會讓用戶使用不方便,但是這種不便我認為是必須的。“適用但不一定易用”,就是今天我想說的主題,因為生活中,確實有些設計,讓你覺得操作很繁瑣,它不“易用”,但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它“適用”。
回到柜員機的例子,先給大家看看這張對比圖。
AB兩個取錢的流程,估計大家都會遇到過,他們的***差別就在于***一步,結束的時候是取卡還是取錢。
流程上去評估的話,A是最順暢完整的,***步是插卡,過程中可以多次取錢,***一步是取卡。開始和結束的操作對象都是銀行卡,是一個完整的流程。但實際上,無論是身邊的同事還是我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都遇過取錢后忘拿卡的意外,造成慘痛的財物損失。其實,如果當時的柜員機是用B方案的話,就能避免悲劇上演。
“取錢”是用戶使用柜員機的目的,所以在一整個流程中,用戶最關注的就是錢是否拿到了,錢到手了,目的達成,用戶的任務完成,對用戶來說流程已經(jīng)結束了。A方案的問題在于,用戶的流程跟柜員機要求用戶走的流程其實不同步的,“取卡”這個步驟被安排到用戶流程結束之后,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B方案,“取卡”是“取錢”的一個前置步驟,在用戶的操作焦點之內(nèi),保證這個行為的執(zhí)行,避免了杯具事件的發(fā)生。
從交互設計的角度上來說。相對A方案,B方案是不方便的。如果要多次取錢,就要重復多次流程,但是它保證“取卡”步驟的執(zhí)行。所以,交互設計不一定是最方便的方案,因為在這個使用環(huán)境中,它首先是要保證最少出錯。當然了,在“保證最少出錯”這個前提底下,還是需要往“方便”這個方向去努力的。比如,后來我就發(fā)現(xiàn)A方案有了一個優(yōu)化版本,不用像B那么繁瑣,也保證了卡片安全,當然了,還是不能保證你100%記得把銀行卡取回。步驟是這樣的。
A2是A的改良流程,取完錢之后要再次取錢,不需要取卡和重新插入卡片,只需要重新輸入一次密碼和金額即可,比B方案方便了一些,沒有打斷大流程。雖然“取卡”步驟還是在“取錢”之后,不過已經(jīng)在“方便”和“安全”上找到一個平衡點了,滿足了“適用”的最終需求。
舉柜員機的例子多少有點枯燥,來個有趣點的。這個app對懶人們很適用,要么砸機器,要么給出正確答案。反正,不能輕易讓你關閉鬧鈴。
還有我們的Gmail同學也有一個貼心功能,這是它的功能描述:
“Google一直致力于整合全球信息為用戶所用。您可能在周末的深夜發(fā)送了一封郵件,但第二天醒來就后悔發(fā)送這封郵件?,F(xiàn)在,針對這種情況,您需要答對幾個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才能將郵件發(fā)送出去,要不然就美美地睡上一覺,第二天早上再發(fā)。”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交互設計要考慮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有時候,它不一定是“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