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私有化退市懸疑:資本再造前奏
受累于業(yè)績下降的戴爾在2009年別無選擇地走上了收購之路,但伴隨其最新一季報的公布,以及CEO邁克爾?戴爾日前于Sanford C. Bernstein股東會議上“正在考慮將戴爾公司私有化”的言論,不免令人將其尷尬的業(yè)績與渠道變革不暢聯(lián)系起來。
“如果我必須給評價,那就是未成功。”邁克爾戴爾沒有過多透露“私有化退市”的具體原因,但其對于轉型過程的評價,令投資者不免“寧可信其有”?;趯Υ鳡柎蠊蓶|未來溢價收購的預期,戴爾股價應聲上漲4.9%。
自戴爾2007年初被惠普趕超后,至今不僅沒有奪回PC冠軍的寶座,其市場份額第二的席位在2009年第四季度更被宏碁趕超。目前,戴爾的毛利率已連續(xù)兩個季度收窄,其最新公布的2010年第一財季報告顯示,當季戴爾毛利率為16.9%,低于去年同期的17.6%和市場的估計。
盡管邁克爾?戴爾預計這種情況要到2011年年初會有所改善,但眾所周知,從2009年重砸39億美元收購佩羅系統(tǒng)(Perot svstems)以在咨詢服務方面尋求出路,到收購美國高端PC制造商Alienware以在未來電子類消費領域領跑布局,包括打破“直接模式”,將自己的銷售“雷達”輻射到零售專賣店,戴爾的營銷變革3年來事實上一直沒有停止改進的步伐。但這些革新的效果如何,目前看來唯有通過尷尬的PC市場份額衡量。
有觀點認為,戴爾在傳統(tǒng)“直接模式”上遭遇瓶頸,以及在轉型個人消費者市場的銜接不暢,令戴爾唯有通過“私有化退市”,才能脫離美國證券交易監(jiān)督委員會對上市公司的嚴格監(jiān)管,從而為其成本與供應鏈上的優(yōu)勢,提供有更多的游刃、騰挪空間。
另外,鑒于金融史上私有化退市的案例往往伴隨并購重組,坊間猜測此舉背后或將出現(xiàn)資本的身影。
眾所周知,令戴爾業(yè)績陷入困境的另一因素,源于日益擴大的宏基分割市場的壓力。這一點不但戴爾感受深刻,連業(yè)界龍頭惠普也倍感壓力,而前段時間宏基和方正結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互取所需,更是對此二者造成威脅。戴爾因此成為一些試圖搶回市場份額,抑或借機尋求海外渠道的同行的并購標的,也變得順理成章。
大佬的困境:昔日的PC大佬,變成了落后者;昔日的硅谷創(chuàng)新小子,變成了傳統(tǒng)勢力的代表。戴爾要想突破困境,需要來一次傷筋斷骨的變革,“私有化退市”會是這樣一個機會嗎?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