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用戶行為分析”:分析流程、建模思路、業(yè)務應用
用戶行為分析是大廠的普遍要求,可一到實操環(huán)節(jié),很多同學就犯難。統(tǒng)計了一堆用戶活躍,登錄,點擊數據,卻得不到對業(yè)務有用的結論?該怎么做,今天陳老師給大家詳細盤一盤。
一、清晰目標
分析完用戶行為,可以做什么?是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因為用戶行為數據量大且分散,頁面瀏覽、交易、評論、轉發(fā)、點贊、客服問答、售后、積分兌換……如果沒有清晰的目標,很容易迷失在細節(jié)里無法自拔。
以電商業(yè)務為例,我們希望用戶多多交易,貢獻交易額。此時,可以將用戶行為,劃分為售前/售中/售后三大類(如下圖)。
圖片
這三類行為,對于促成交易有直接幫助:
1、售前行為:分析用戶興趣→ 預判需求,提升成交率
2、售中行為:分析購買記錄→ 支持復購/交叉購買
3、售后行為:區(qū)分風險用戶→ 減少投訴/薅羊毛風險
目標清晰,后續(xù)輸出的結果就是一定有用的。
有些業(yè)務,比如直播/游戲/短視頻/小說,可能是交易的變型,售前行為更長,此時也可以用類似的框架,先理清目標(如下圖)。
圖片
二、頻率分析
統(tǒng)計用戶行為的發(fā)生頻率,區(qū)分輕重度用戶,是用戶分析最直接的做法。
以售中行為舉例,針對某產品:
- 購買頻次=0,潛在用戶
- 購買頻次=1,首購用戶
- 購買頻次≥2,復購用戶
你很自然的會聯(lián)想到:要把潛在用戶變成首購用戶,讓首購用戶復購1次,讓復購用戶多買一些。這就是頻率分析的用法。
只不過,單一行為維度的頻率,不足以說明問題。比如用戶購買了1次A品牌的牙膏,可能是誤打誤撞,可能是因為便宜,可能是湊單的……想要精準鎖定用戶,需要多個行為維度的組合。
比如識別:用戶對A品牌興趣,可以綜合多個行為:廣告點擊、種草文章瀏覽、直播間訪問、商品詳情頁訪問、收藏、加購物車等等。
行為維度很多時,如何設定輕重度標準,是重要議題,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種(如下圖)實操的時候,經常是先做單維度區(qū)分,再組合使用。
圖片
三、響應分析
做完頻率分析后,常以標簽形式,記錄分析結論。比如打上“A產品偏好者”的標簽,標示出對A產品意向高但仍未購買的用戶。有了標簽以后,驗證標簽有效性,是重要工作。如果標簽打得準,那么業(yè)務對應開展行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才是數據分析的終極目標。
此時要做響應分析。即分析用戶對不同業(yè)務行為的響應效果,驗證標簽有效性,促成業(yè)績。需注意的是,產品、價格、購買渠道、推送文案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用戶行為。僅靠單一標簽,不能實現100%精準劃分。
因此,響應分析的重點,就是設計實驗線路,以相對科學的順序,驗證效果,而不是閉著眼睛撞大運。一般認為:應按影響用戶行為的大小排序,先測試價格/產品等影響大的全局變量,再測試文案/圖片/標題等局部變量,逐步積累經驗(如下圖)。
圖片
四、路徑分析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單個用戶行為。還有一種思路,是看用戶群體行為路徑。比如電商業(yè)務下,用戶從首頁開始,交易路徑可能有很多條:
- 首頁→搜索欄→列表頁→詳情頁→支付
- 首頁→banner位 →列表頁→詳情頁→支付
- 首頁→活動專區(qū)→列表頁→詳情頁→支付
此時,可以利用漏斗分析法,分析不同路徑下成交轉化率/轉化障礙點,進而選擇:
- 增加高轉化路徑流量(比如增大首頁上位置,或主動引導用戶進入)
- 改善低轉化路徑障礙點(比如調整頁面設計,增加引導說明)
- 縮短流失率高的轉化路徑(合并功能項,省去一些環(huán)節(jié))
(如下圖)
圖片
路徑分析與頻次/響應分析,也可以結合應用。一般是先做路徑分析,再看個人情況。比如先看交易路徑,發(fā)現大量用戶到了加購環(huán)節(jié),但是遲遲不付款。此時你肯定會想:用戶是在比款式?等優(yōu)惠?還是壓根沒需求?下一步,可以把這些“已加購未付款”用戶單獨取數,分析其產品偏好/優(yōu)惠偏好標簽,從而細致分析問題(如下圖)。
圖片
綜上可見,想做好用戶行為分析,密切結合業(yè)務,清晰目標,找到關鍵行為路徑,樹立判斷偏好的標準,一樣都少不了。很多公司,業(yè)務沒有清晰思路,數據缺少主動梳理能力,只能盯著一堆指標大眼瞪小眼了。




























